他们已不再变老

记录片英国2018

主演:内详

导演:彼得·杰克逊

播放地址

 剧照

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7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8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9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16:33

详细剧情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长篇影评

 1 ) 这种电影你还不打5星?

其实这部电影吧,它值得5星。我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传统“豆瓣文青”,遇到看似高深的东西就打高分,对于这部电影为什么值得五星,我的观点如下:

1. 电影里所出现的影像画面都是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真实影像,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真实存在过的,并非捏造也并非表演出来的;

2. 这部电影采用尖端技术将原始黑白影像逐帧上色,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颜色,制作团队使用当时英军和德军的军帽军服在自然光下采样,做到尽最大程度还原颜色。为了让枪炮声音真实,导演找来了电影里出现过的大炮和其他武器进行声音采样。除此以外,原始影像资料并非当今电影稳定的24帧,动作流畅程度会根据摄像师拍摄时手摇的速度而变化,所以同一个摄像师拍摄的内容也会时快时慢,制作团队需要一段段来调整画面的流畅度,画面总内容达到了100小时,录音材料达到了600小时。因时间流逝而造成的人物变形或是画面模糊不清,制作团队需要逐帧修复画面,工作量无比巨大;

3. 导演认为,那个时候父辈们亲历战争并非是黑白的,既然今天的技术能做到添加色彩,我们怎么能继续用黑白画面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些在博物馆里躺了百年的黑白影像变成彩色的那一刻,所有距离感都消失了,电影里的人仿佛从100年前来到了观众的身边,此外电影还采用了3D技术,将这样的感受进一步发挥到极致。

《他们已不在变老》,不论是内容的讲述,还是先进技术的运用,或是它对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影响,都应该是满分,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它展现的是导演对这段历史的执着和对电影制作毫不妥协的态度。

然而,豆瓣有人给它打了1星。

这部电影在双十一国内正式上映前,豆瓣的分数达到了9.1分,上映一天后分数降到了8.8分。让我不禁联想到昨天看的一期奇葩说,辩论的题目是”博物馆失火了,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样东西,你选择救哪样?” 蔡康永提到了一个观点 “若你是一个会走进博物馆的人,这个时候你怎么可能会去救猫而舍弃一幅承载了一段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名画?”,当然会有人反驳,猫是眼前的生命,出于怜悯之情,一切生命平等,人类应该拯救。那么倘若这时候这只猫变成一只蟑螂你还救么?

纪录片这种题材的电影,一般只有“会走进博物馆”的那些人去看,然而现在这样的纪录片在电影院里上映了,“进博物馆里选择救猫”的一类人也跟风去看,当然看完以后他们还是会选择救猫。

 2 ) 《他们已不再变老》:活着,在技术中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572.html

选择在11月11日上映,是对于那段历史的纪念——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正式结束。只是当这部2018年的电影推后一年国内公映,101周年纪念日似乎在多出一个“1”字里显得有些尴尬,和时间尴尬的还有影院排片量——每天几乎只有一个场次。纪念日、排片量构筑的尴尬,似乎抽取了时间的在场性意义,当时间不在现在在场,是不是就变成了一种历史?

但,时间却以诡异的方式在场,第25分钟,起先黑白的画面忽然就在渐变中成为了彩色,军装、大地、野草,甚至天空,都在染色过程中还原为一种现实的场景,甚至在行军中抽着烟的士兵海说了一句:“跟我来。”然后走向镜头的方向,还抬起头看了看镜头。抽着烟、带着微笑、对着镜头,以及从黑白到彩色的渐变影像,都已经从“纪录片”的属性中挣脱出来。在没有看过电影相关背景的情况下,疑心这不是所谓的纪录片,而是“伪纪录片”,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没有彩色电影,当然更没有同期声这种对默片的根本性变革。后来才发现,这完全是彼得·杰克逊的一次“复原”:电影聚焦于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日常,片中的大部分史料为首次公开,但是当彼得·杰克逊拿到100多个小时的原始影像之后,他开始了一场巨大的计划:运用最顶尖的修复、上色及3D技术,把黑白画面填上色彩,除去画面中的噪点和划痕,将早期16格的帧数调整至标准,再配上英国老兵上世纪60年代回忆时的采访录音和环境音效,如此,才会从25分钟开始,百年前的影像会变成彩色,才会说出“跟我来”,才会面对镜头微笑。

才会把时间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拉出来,让每一个人在场。但是,当画面在技术中“复原”,当一战不再是历史中的记录,当人物和场景鲜活起来,是不是真的会有“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彼得·杰克逊如此处理,似乎就是为了响应片名,这个来自于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谨献给阵亡将士》中那句“They shall grow not old.”的片名,就是为了说明战争虽然远去,但是那些死去的人,那些经历过的人,却永远不在老去,他们构成了战争中的“现在”:抽烟、微笑、行军,以及对话,都让时间回到了过去,也正是这种复原时间的技术,使得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场距离我们已经100年的战争——甚至在101年的时候,依然如此,更可以预料的是,在时间再往前推而拉长的距离中,现在永远在场。

当然,对于彼得·杰克逊来说,这种时间在场更有其私人意义,在最后,字幕打出来的是:“纪念我的祖父。”彼得·杰克逊就是将这部电影个人化,以献给1910年-1919年在英国部队服役的祖父,纪念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英格兰战士——彼得·杰克逊没有见过祖父,他或许在被自己的技术复活的在场中看见了自己祖父的影子,“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时间被激活,历史被复原,人物不再老去,但是为什么片尾又变成了黑白的影像?祖父的那张照片以及那些战士的肖像,最后却回归了历史——如果让人物和场景一直复活,让祖父用动态的方式讲话,是不是不会在“纪念我的祖父”的黑白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100小时的原始影像,600小时的采访录音,最后让一战的战士“不再变老”,彼得·杰克逊让他们既要走出历史,又要走不出历史,既要在场又要不在场,这本身的矛盾在技术的熟练运用中却成为一种悖论:为历史而记录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真正书写,并不是黑白的一定是真实,并不是无声的一定是还原,但是历史的影像保留在那里,是具有历史“真实感”的存在,当改变了色彩,改变了声音,让他们毫无距离地走进观者的现实,是把历史祛魅化的同时又将其“赋魅化”,一方面将历史从神秘、隐秘中解救出来,使之具有现实性,但另一方面,用技术消除了真实感,拉近了和现实之后,影像又变成了技术主义下的产物,如一种科幻产品,陷入到新的、甚至是一种虚无感的伪历史中。

列几乎是用快进的方式看完的,除了电影虚构的史诗场景之外,故事的思想性和开放性几乎无从谈起,而那些虚构的史诗场景靠的就是技术,所以彼得·杰克逊一直沉湎于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甚至走向了偏执的技术主义,而在这部本应展示一战历史日常的纪录片里,用如此的方式来解读一战,来复原历史,无疑也陷入了技术主义的窠臼之中,25分钟的诡异时间里,登场的完全是一个技术原教旨主义者,而不是那段让人思考的历史。毋庸置疑,在电影里,彼得·杰克逊的观点是明确的:“我奉献了青春的每一个部分,助力于一项工作:经历一场野蛮的战争。”所有的青春——一战时那些战士的青春,都献给了历史上最野蛮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也是最无聊、最无用,却是将生命视为一种游戏的战争。

“1914年离开的人,都不会承认是同一场战争。”这正是战争带来的缺失意义,战争是敌对双方的交战,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似乎没有胜利者,所有人都是失败者。当初开战的时候,英国的年轻人像是对待生活本身一样,以为战争就是日常,“我们和一队德国人打完了场英式橄榄球,正聚餐到一半突然有人送来了开战的消息……”他们“以为是第一次去看戏”,有的人甚至说:“我喜欢这种服役生活。”于是,很多还不满19岁这个服役年龄的孩子都纷纷要加入部队,有的17岁,有的是“3个月零16岁”,有的甚至只有15岁,但是,他们说:“15岁比14岁知道得更多。”于是,这种“更多”变成了投入战争的激情和斗志。参战的一大原因是爱国,但似乎那些老兵的声音里少了这一种爱国主义,“这是对无聊工作的一种解脱。”——当参战的孩子说着这样的话,当这些声音变成了对历史的书写,彼得·杰克逊似乎要做的是凸显这场战争以及参战人本身的荒谬性,从而解构战争的神圣性意义。

但是,在这种解构里,历史的书写和技术主义膜拜下的复真一样,变成了一种对于历史的缺省。从加入部队到训练,从奔赴前线到激战,似乎整个过程中,无论色调还是谈话的语气,都没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对没有对于战争的非人质疑,而是像在游戏中一般,感觉到新鲜,感觉到刺激,感觉到轻松:训练6个星期后被派往海外,士兵们“兴高采烈地走了”;进入军队第一件事是:泡茶,用汽油罐盛水,然后加热,大家一起喝茶;在战壕里正在聊天的一个同伴头“像鸡蛋一样被打碎了”,但是画面里是一张露出笑容的脸;战场上抓住了两个德国俘虏,却像对待朋友一样,在“我们与上帝同在”中和他们友好相处;在战争间隙时期,大家开始打拳击放松,欢声笑语充满了军营……

在整个过程中,的确有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死亡,在战壕里安身,战士们看见了挂在铁丝网上的死尸,“这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几个星期没有洗澡,身上长出了跳蚤,他们用火烧跳蚤,喜欢听噼啪噼啪的声音;前线弥漫着腐烂的味道,死尸身上都是苍蝇和蛆虫,那些大老鼠吃着士兵的腐肉;当毒气飘过来,他们用面罩抵御,而眼前的天空变成了绿色和黄色,有些人没有面罩眼睛就瞎了;“大部分炮弹比声音还快”,当听到呼啸的炮弹,逃已经来不及了,一声爆炸刚刚鲜活的士兵便血肉横飞;最恐怖的是那场“试火”战,一个排准备冲出战壕迎接敌人,等待的一个小时里,他们想到的是:“我们迟早会阵亡,所以一点也不害怕死亡。”孤注一掷的背后是对死亡的漠然,所以出击之前要喝朗姆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当他们开始占领高地的战斗,一批批人在身边倒下,死亡变成了偶然和随机,而生存下来的人同样像活在死亡中,“人们说死的时候会想起过去的事,可是我只有19岁,没有过去。”没有过去,就只有现在,只有现在的生和死,只有现在的偶然和随机:一个士兵受伤了,同伴向他开枪,是为了结束他的痛苦;那些死人被组成了肉体防御墙,在进攻中助力;一个德国士兵的肺露在了外面,他没有死,却没有了意识;在火焰喷射器的强大攻势下,23个士兵被烧伤,他们的喊叫被炸弹声所覆盖……

“空中是地狱,你的部队也是地狱。”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在死亡处处的前线,每一个地方都是地狱的存在,但是当最后只剩下生和死,战争的意义其实已经被消解了,而当战争变得无意义,那曾经参战的激情又变成了讽刺:战争是令人恐惧的,战争是荒谬的,战争是无用的。甚至直到战争结束,当那些士兵成为了胜利者,他们却感觉到“好像我们被解雇了”,战争结束,回家,然后吃妈妈做的菜,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甚至有朋友问:“你最近去了哪里?”“我昨晚加班了。”无意义而取消了战争的意义,取消了英雄的存在,甚至取消了战争的时间——彼得·杰克逊用这样的方式消解战争,但是当一切都被消解,回归到一种无意义的游戏中,“他们已不再变老”也仿佛从纪念变成了嘲讽,而“历史终将会证明”也变成了历史什么也无法证明——不在场的历史,谁用历史的方式来书写?

 3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一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遥远得仿佛好像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话: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热窝遭到暗杀,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直接参与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一战在我国的知名度低得可怜。但其实一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毫不保留的说,一战直接改变了现代的世界格局。一战过后,英国虽胜,但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从此日不落帝国落于美国后。德国战败背负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当权和二战的发生。一战过后,底层人民的革命意识觉醒,开始逐步推翻各国腐朽的皇室。法国急需劳动力,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为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星星火种。

执导了史诗巨作《指环王》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帝国战争博物馆希望他能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片子,要求是需要用到博物馆的战争史料,大约是两万三千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三万三千个老兵录音。但同时还要有原创性,不能流于流水账。

历时四年,PJ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没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而是从西线英国士兵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因此这个片子,比起政治历史,更偏向于人文经历。全片一个半小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史料,没有尴尬的现代演员的演绎,没有无聊的历史学家采访,一切都是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背景讲述者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兵,讲述那些年只在回忆里鲜活的故事。最最酷的是,PJ和他的团队通过现代科技给古老的影像资料上色,调整速度,那些在快进般的模糊史料里的古人,突然间鲜活起来,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觉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苦中作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战的爆发是突然的,这边还在和德国人踢足球赛,突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了。但是国家的动员却是有力的,各种标语让年轻的小伙子们热血沸腾,“日后你的孩子问你,爸爸,你在伟大的战争里做了什么?”“为英格兰而战,不要成为下一个比利时”。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但是热血的少年们谎报年龄也要参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比起来,有种呆板的可爱,在影片中更显的得少年们不知世事。

他们穿上了最好的(可能是唯一的)西服光荣地去参加征兵,却被统一没收了全套行头换上了并不合体的土黄色军装和沉重的军靴。经过短暂的令人兴奋的军训过后,他们便开拔进入了比利时战场。一周比一周走得快,走得时间长。越往前走,听见炮火声越来越近了。路上遇见前线下来的士兵,年轻的士兵们兴奋地问前面怎么样了,士兵表情麻木,说:“糟透了,伙计。”

很快,他们便直面了战争的残酷,荒芜破败的无人区,缠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网上挂着死人。潮湿的壕沟里,有大群吃死尸吃得胖胖的老鼠,有无尽的虱子,天冷的时候靴子和沟里的水冻在一起,冻疮都是轻的,严重的则需要截肢。上一秒钟还在聊天,下一秒钟聊天对象的头就像个打碎的鸡蛋一样在眼前爆开。战壕里不能睡地上,因为有水,直接在壕壁上挖洞躺在里面睡。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只能挖出一条沟,上面放个板子,板子上可以坐四个人,都光着屁股拉屎。拉屎的时候由于在壕沟外,还要提心吊胆怕德军扔个炸弹过来。有一段在壕沟里的录像,明显看见娃娃脸士兵脸上的无限恐惧,PJ说这是在一场很惨烈的战役之前录的,这个录像里的所有人基本都战死了,这是他们死前30分钟的影像。

战事不严峻的时候,士兵们也会聚在一起苦中作乐。吹口琴的,吹苏格兰风笛的,逮着青蛙玩的,互相喂食物的,拿着瓶子当吉他弹的。半大小子们在一起,再艰苦的环境里也能找出无穷乐趣来,影片中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咧着嘴笑着的。那个年代电影刚刚普及,面对摄像师,每个路过的人都天真又羞涩地盯着看,很难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还有人不知道摄像和摄影的区别,站在哪里呆呆地尴尬地笑着等着照片完成(那个时候照相需要摆pose十秒以上才能成像)。这些看着镜头的一张张面孔,一双双眼睛,经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注视着我们,突然有种跟古人交流的超自然感。

战争打了四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都累了,当年的少年已经成为营养不良,胡子拉碴的男人,见过德军的俘虏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PJ的讲述非常中立,在电影里德军很勇敢,也很固执,但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可能在战争开始前是理发店的,酒店服务生。被俘虏的德国人表情也是恐惧,呆呆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眼前英国士兵的一个表情就等来杀身之祸。

等到这些士兵都回乡了的时候,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接待英雄的荣耀,而是周围人的不理解,还有失业潮。这场欧洲皇室之间的角力,带给普通民众的,只是伤痛和贫穷。上大学时,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给我们讲,他小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他那个时候还以为正常的就是那样,人都是那样的,都是要缺胳膊少腿的,后来才明白那有多么的不正常。

影片结束后,PJ出来讲解了他和团队制作电影的过程,读唇语,配音,找资料,调色,如此庞大细致的工程,也之后PJ这样追求追求超现实的导演才能达成。最后的片尾曲是一首一战时候的老歌《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调子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应该是士兵们行进的时候编出来得以传唱的,讲的是法国战壕里的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老女人苦中作乐的事。这个片尾曲还有一个小插曲,电影快拍完了PJ才想起来用这个曲子,回英国找人录已经来不及了,他用新西兰人模仿英国口音又觉得不像,破坏电影整体感。最后他打电话到英国大使馆,找来大使馆里最会唱歌的几个人,于是这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外交官,在口哨和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中,用英音摇摇晃晃地唱了这样一首歌。效果出奇地好,仿佛就是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英国士兵,一边行进一边唱着这样一支粗俗的歌曲,不知道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一战作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有一千万士兵阵亡,其他受伤病困扰而早逝的更是数不胜数。PJ在最后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部片子能让人们问问自己的祖父母们对于那段时光的记忆,因为他们的父辈们可能和他们讲过这段历史。而再过几年,当我们的祖父母去世了,这段历史真的就变得遥远了。感谢PJ以一种谦卑的匠人精神,将这段落满灰尘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有的人埋骨异乡,有的人的孩子都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因为这部影片而永远鲜活。

附上《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的简化版歌词(歌曲本身重复的段落太多了),往往这种欢乐的口水歌,因为是百年前的,反而有一种黑暗哥特的意味在里面。另一首相似的歌是《编玫瑰花环》,是一首欧洲黑死病时期的黑暗童谣。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有四十年没被吻过了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们的士兵打破了她四十年的魔咒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你不需要认识她很久,就会明白士兵们为什么为她疯狂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是镇子上最努力的女孩,她躺着赚钱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十法郎卖出一个吻,柔软多汁像桃子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女士你有个好女儿,给士兵们洗内裤

我不在乎我变成什么,所以我加入了步兵团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上了她的床,她确实好玩,摆动她的屁股,像个机关枪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在小姐的床单底下,快活得没法描述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抛了个媚眼说“Oui,oui,让我看看你能对我做什么“

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可是我们在行进个什么劲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四十年没有被吻过了

军官们得到所有的牛排,而我们只得到肚子痛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好多结了婚的人,也都想回到法国呢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只要擦去鼻涕,擦干眼泪,我们很快就能回家了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对她一件钟情,我的床单湿了一个晚上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4 ) 感谢彼得·杰克逊,让我们和百年前的古人有个相约

刚刚过去的2018年11月11日,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

在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战争中,共有将近一千万名士兵战死沙场。

11月份的英超赛场上,球员们都佩戴起了寓意着反战的红色罂粟花,来纪念那些逝于战场的年轻灵魂们。

©英超赛场上球迷拼起来的“虞美人”花

以史诗巨作[指环王]系列闻名的导演彼得·杰克逊也赶上了这个纪念日,推出了这部对一战士兵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他们已不再变老,片名这般忧郁、悲伤,来源于一首诗歌。

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曾在《谨献给阵亡将士》中写下了这句名句:

They shall grow not old.

他们的确不会再变老,那些年轻的男孩们,将自己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代,以及仅留下的寥寥影像。

©[他们已不再变老]海报

所幸导演彼得·杰克逊,在花费的四年时间里以极特殊的耐心和精力,完成了这部特殊的纪录片。

说[他们已不再变老]特殊并不是夸张,而是因为它在纪录片形式上几乎是颠覆性的。

它的画面都来自那些沉睡于博物馆中的百年前的影像,它的旁白声音全出自60年代对一战老兵的采访原声。

在纪录片追求的真实性、在对历史的还原度上,恐怕没有人会比它做到更极致。

©[他们已不再变老]修复前后

20世纪初时,摄影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发生于20年代的一战期间,其实留下了很多纪实性影像资料。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技术,那些100年前的影像资料虽然留下来并不少,但要么是断续不完整,要么是充满着噪点、化学污迹和划痕。

而这次的修复工作,是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主导、和导演彼得·杰克逊的一次合作项目。

©彼得·杰克逊

导演直接拿到了对方交给的超过100个小时的古早影像资料,除此之外,还能使用BBC的所有影音资料库。

要求只有两个:只使用这些档案资料、并且以原创的方式进行。

虽然[他们已不再变老]最后呈现出来只有90多分钟,但实际上,杰克逊做了一个更惊人的工作——

他把拿到的100多个小时影像全部修复了。

几十年间积累的划痕、灰尘和污迹,全部被清理干净,然后这些原始材料又被放回到了帝国战争博物馆。

不仅仅如此,还有其他技术调整,比如对帧数的改变。

要知道,以前的那种老式手摇摄影机,每秒只有10到18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常影像都是24帧。

所以,古早的默片在而今看来就像是故意放快的卓别林式喜剧一样,为了改变这一点,杰克逊对帧数也做了调整。

当然,还有更直观的,是为电影的核心部分上色。

从纪录片第25分钟20秒开始,跟着年轻士兵们一起走进战壕,老旧的黑白影像被银幕撑开,一个清晰的、彩色的战壕世界出现在人们眼前。

有人形容这是一个“绿野仙踪”式的奇妙时刻——

以彩色进入一个新世界,更得以让观众能以一种更自然、更亲密的方式面对这些百年前的人。

至于声音,电影从始至终贯穿的旁白出自60年代为拍摄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保留下来的老兵采访。

杰克逊从超过100个士兵、600个小时的采访录里精心挑选出了电影的故事线。

光是挑选影像和录音的这一工作,就花费了超过1年的时间。

而除了旁白之外的音效,鉴于当时并没有完善的收声技术,所以都是后期重做的。

团队找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

©其他声效采集

[他们已不再变老]追求的精细,让杰克逊和团队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来完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卫报”的电影评论家说它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令人激动的”:

士兵们在我们眼前恢复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超越现实的生活。

“每日电讯报”则评价它是真正“无与伦比的即时性的历史肖像”。

杰克逊把它真正做成了工匠活,纯粹而精细,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

一战期间的西线战场,当英德两边军队陷于僵局、都难以向前推进时,战壕成了两边对战的一个最重要阵地。 花了四年时间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最难能可贵的不仅是它的修复工程,更是它把镜头直接对准了那些生活在战壕里的年轻男孩们。

我们似乎更容易读到或看到的战争史,常常是被某些重要的战役、战事进展,或是军事技术、将军统帅所填满。

至于那些真正的主人公——无数个鲜活的、普通的士兵们,也不过是作为统计数据被记载在史册。

杰克逊的[他们已不再变老]并不一样,他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全为了那一个个年轻的孩子,他关注他们的战壕经历、心理感受,所有的振奋、恐惧、人性和友谊,这才是片子如此动人的原因。

©[他们已不再变老]士兵们

所以,你能听到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被篡改年龄、强征入伍,你能听到他们从最初带着天真的兴奋参军,到真正经历战壕生活、眼神的丁点光彩被噩梦湮没。

纪录片里,所有的战壕生活被涂上了色彩:绿色的草木、暗青的河、棕色的枯木、暗绿的军装。

自然也会有那黄绿色的毒雾、棕红色的鼠疫、掀起白色尘土的炮弹、黑黄色的壕沟足(坏疽)。

修复后的颜色带来的,更多是腐败和触目惊心。

©黄绿色的毒雾

©黑黄色的壕沟足(坏疽)

战壕是他们战斗、休息、生活的地方,换句话说,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这里解决。

但战壕绝对不是个很好的“家”,这里到处充斥着腐败的味道。

死人和活人共同生活于其中,不断增加的尸体带来的便是腐臭味,一个士兵形容它说:

如果你闻过死老鼠的味道,但那要比之糟糕太多太多,你无法从那个味道中逃脱,它到处都是,无处不在。

随之而来的,便是肚子吃到圆胖的老鼠,它们以尸体为食,一窝窝一群群,在你睡觉时四处流窜。

©士兵们的日常还有抓老鼠

虱子、螨虫、疥疮以及大量的苍蝇,就更是不用提,闲下来时士兵们用火烤虱子竟慢慢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此外,年轻士兵们不仅死于枪弹、死于毒气,还会死于鼠疫、死于战壕长久积水带来的坏疽。

每到冬天或是暴雨之时,战壕内的积水便成为最艰苦的挑战,有时候会有人被困在深泥里溺水而亡,也有人长久泡在水里生出可怕的坏疽,无奈之时只能截肢。

©被困在积水里

上厕所就更有意思。

他们会在战壕旁挖出一个一米多的深坑,上面架上木板,可以让人们结队来排泄。

没有隐私倒是其次,上厕所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因为对方的炮兵很喜欢专挑这个时候向木板扔上几颗炮弹,有的人可能直接掉在粪坑里窒息而死。

©上厕所

[他们已不再变老]里有太多这样艰苦、但有时也有趣的细节,虽然恐怖和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但战壕生活仍然有着一些意外的生活味和笑声。

你能看到他们在里面一起洗脸、刮胡子,一起围坐烤虱子,互相分享着用汽油桶装的水,用连续高速开枪产生的热量煮水泡茶,一个老兵甚至回忆说:

那是与男孩们一起度过的户外野营假期,带着轻微的危险使其变得有趣。

©洗脸刮胡子

一种珍贵而荒诞的绞刑架上的欢乐。

战争是什么样的,那些真正参与的普通士兵是什么样的,[他们已不再变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真正独一无二的史诗巨作。

它不关注战争,它只关注那些“不再变老”的人,是人啊。

从怀有拳拳之心入伍,到历经摧残麻木,再到成为战后和平时代的无用者,没有名字的人,他们值得被书写。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5 )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很震撼,以为会很无趣的其实很有趣,还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全方位介绍军队生活,从入伍到战争结束,展现真实的战争生活,太真实了,和电影里的英雄们干净帅气挺拔的样子完全不同。对比同期的决战中途岛真的是幻想出的样子… 他们入伍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哎…他们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16-18岁,我还在学习谈恋爱玩游戏的年纪… 太苦了 一天都挺不下来… 那么无聊又无限训练又脏又只能服从的生活。他们说自己每个人只是一个巨型机器上的小齿轮,老兵们把这么苦难的生活现在可以轻松的开玩笑地讲述出来。 战地生活环境的艰难,让他们留下了满身病痛,超越了我能想象艰苦…不看真的想象不到。苦中作乐的样子让人动容,我总是会被这些影像感动,士兵笑起来露出一嘴黑色的蛀牙,每一个人都是… 而英国兵德国兵他们一起看球赛喝酒关系本来很好,而因为两国交战以后却要互相打仗射杀。后面的爆炸声炮声震得人心脏非常难受,不知道在现场的士兵怎么度过的… 满屏的尸体和残肢,对比的是他们昔日的笑脸,正在吃汉堡的我很想吐,在枪炮和尸体中生存 命悬一线。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战争就要互相杀戮, 而大家都互相没有敌意恶意只是听从命令,德国俘虏还会帮着英国士兵抬担架。 我的心愿真的是世界和平,一个真善美的大世界。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过节制的苦日子,不能一天只想着享受了… 创作团队真的很用心,彩色 3D 读唇语再配音 拟声,有这样的纪录片太好 太必要了,可能永远见不到战争的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战争都是多么struggle terrible, 原来我们想象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我们国家应该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 在那样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会崩溃,停战后大家没有欢呼只有身心麻木,所以才会有PTSD啊… 退伍军人什么都不能做受到的待遇很不好,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也不再谈论战争。 看这样的电影会不停的流眼泪, Yes.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6 ) 我决定贡献自己第一篇豆瓣中长评

连着两天看了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决战中途岛和他们已不再变老。我虽然是个伪军迷,但是战争片却是特别喜欢,从最爱的珍珠港片虎!虎!虎!到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再到血战钢锯岭,还有N刷的亮剑哈哈,看的不多,但档期有的话绝对会贡献票房。但是昨天在影院看到的这部电影很不一样,观影的时候眼泪不停的掉,跟以前看到过的战争片不同,因为这部电影(或者纪录片)贡献的画面、声音和场景都太真实,让灰蒙蒙的一战通过彩色有声的3D形式展现给观众。

一、画面真实,电影因为是历史胶片复原(影评中太多大神介绍过,我就不赘述),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从他们受鼓舞应征入伍,到受训,再到亲临战场之上,直至幸存退伍都那么真实,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是演员的表演,镜头前的士兵就是百年前真实的人们,他们的笑脸,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无助都是真的。电影开始颜色是黑白,慢慢变成彩色,直至最后又变成黑白。导演像是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最后再合上,或者观众像是看一个西洋镜,慢慢入迷慢慢散场。

二、声音真实,其实电影中的很多音效是模拟的,但是旁白是真实经历过一站老兵的声音,导演将老兵的声音和战场的声音融合,甚至在片中有一个五秒的黑幕,就是想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无助慌张害怕残酷。当然也有各种机械的声音和士兵们调笑的声音,这些声音应该是后期配置,有一个镜头一个士兵对着镜头说:hey,mama,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在看到摄像机这个当时稀罕的物件时都在笑,甚至在战后疲惫不堪的休息中。

三、场景真实,就算我看过多少逼真的欧美恐怖片,道具师们把尸体血液等等布置的多么逼真,我的感受只是恶心或者惊讶,但是当你真真切切看到镜头中遍布战场的尸体和受伤的士兵,那些尸体有的发紫有的僵硬有的已经开始腐败,原来真切看到的时候原来感受不是害怕而是全身发冷和发至内心的悲痛,因为人类的本能让你意识到你的同类、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结局很不堪,很难看。

观影最奇妙也是最痛心的地方就是,透过镜头,仿佛每个面孔每个眼神都像穿越了百年的时空,与我存在在一个平行时空,就像海报上那个士兵的转头,他的眼神就在看着镜头或者看着你,仿佛在说:live well and do not mess up!这种震撼不是大场景大制作或者优秀的演员可以带给观众的,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战争的片的根本,它展现的不是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战争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普通战士,没有姓名,没有特殊,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就连德国士兵也是一样的,被俘的德国士兵待遇还算人道,可以跟英军调笑,他们可能都是自己家乡的理发师、报童、屠夫、小店雇员等等。

导演不愧是指环王的导演,在指环王里有很多细节反应他对战争的思考,如乐观的英国人就是哈比屯的居民,还有霍比特人经历战争回到家乡后他们的居民并不关心战争的态度,就是英国普通民众的映射,这些细节让我对导演有一次心存敬意,对制作团队心存敬意。

最后的最后,我总是看到影片中英国土地上有一种红色的小花,在电影单调的色调中很显眼,我在猜想是不是就是英国国殇日民众会佩戴的虞美人呢?NO WAR!PEACE&LOVE!!!

 短评

他们是谁?一群15到19岁不等的年轻人,参加一战的英国新兵蛋子。上战场前跃跃欲试,感觉跟组队吃鸡游戏那样。战役打响,感觉自己变成了无意义的行尸走肉,跳蚤、老鼠、无头尸,炮弹、毒气、坦克。战争过后,他们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

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历史从不是黑白的,黑白的只是我们用以纪录的机器;当黑白被还原出色彩,机器强加的距离感也就消失了。昨天刚好谈到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讲一二战的,因为这些影片中的大场面战场戏总是充满模糊面孔,它或者他们离我的经验太遥远,我极少为片中人物或境遇真正打动。但这部极深地打动了我,除开技术性“噱头”,它的反战角度也非常柔软,选取的史料不只是新闻式的,更多时候档案影像们就像是一支支家庭录影,配以口述史中的种种细节,它呈现的内容变得私人而亲密——它好像没有主角、没有姓名,但每张脸却比任何剧情片中的虚构人物更鲜活。画面中,苹果李子果酱、满地的罂粟花和阵亡士兵的血液,都是大红的。

10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主要依靠技術

15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没想到是3D版的纪录片,形式很是新颖。有几点印象深刻:一个是片子从英国士兵的视角来讲述的一战,而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写了德奥视角的一战,有个共同心理是那时候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打仗类似于欢乐趴,都觉得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祖国一定胜利;一个是参军大部分只有十来岁,在国内彷徨无出路,反倒是在战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个是战争结束后,回到老家,无人关心你在战争中的经历,心中满是失落感和屈辱感。战争,毫无意义。

20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

22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2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特别放映。在反战之前,需要知道战争为何物,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对战争事无巨细的还原。虽然有话痨之嫌,但彼得·杰克逊的工匠手法太牛了,感觉纪录片这种体裁都被颠覆了。要是所有百年老胶片都这么修复,等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那些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个理发师或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军装里”

33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成为敌军俘虏倒仿佛解脱,宣读胜利公告却无人欢呼。站立睡觉仍能进入梦乡,发霉饼干不会导致腹泻。战争幻想的破灭,不是虱子老鼠坏疽沼泽,不是敌人的坦克和自己的炮弹,也不是对死亡残疾的恐惧。而是焕然一新从兵营里走出,柜台后那个家伙问你去哪了。原来战争的幽默,在于你并非英雄,而它毫无意义。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没想到彼得·杰克森居然做了这么一部Compilation Film!回到影像本身,坚定不移地相信摄影机对历史的见证功能,用电影为逝者举行的祭礼。一方面用电影展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疯狂和死亡,一方面用电影展开抵抗,让历史中无名的逝者在胶片中永生。

38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原来真实的战场这么可怕,这就是地狱吧。没想到还能看到这种彩色的一战战场,彼得大帝又给我们展示了电影的魔法,鲜活彩色的影像比任何文字都生动可怕,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半小时后,画幕逐渐放大从黑白变彩色,震呆了,就像活生生把你拖进战场,3D版更是加重这种带入感。纪录片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感,是任何电影都无法描绘的:恶臭狭小但有生活气息的战壕、短暂休息的苦中作乐、大炮发射时附近房屋震掉的瓦片、进攻前的黄色段子和大段时间的思考、我不怕死但害怕断手或者断脚、只要越过战壕就不害怕了…“前线是世界上最荒凉和恐怖的地方” 炮火结束后英德士兵们互相钦佩和尊重,谈笑风生,从最开始对战争的浪漫幻想,到最后“还有多少人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每个人都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来。“你们能活过这场战争,你就能活过一切”

4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双十一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不是猫狗的商业游戏,他是一战停战日,纪念那些逝去的和活下来的无辜的人。

47分钟前
  • 北西南东
  • 推荐

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这尤其令人心碎。那天看维尼熊作者的传记片,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都是战后伤痕啊。

50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

54分钟前
  • D.M
  • 力荐

修复得相当完美,着色部分很有默片感,“他们已不再变老”,摄影机前不无稚气的笑容与战场上的尸横遍野被剪辑得异常有冲击力;另加的旁白采用当年老兵视角,还原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何艰难求生,如何在生理和心理双重煎熬下克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如何切实地、以血肉之驱感受何谓死亡气息弥漫,甚而拥有剧情片的跌宕与沉浸,开启修复新模式。从开始怀有的拳拳之心,直至麻木完全丧失目标,经历的种种心理摧残,难与未亲历者启口,成为和平时代“多余的人”,另添一份残酷悲壮与寂寞凄凉。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LFF全球首映,百年前的黑白资料转换成彩色宽幅画面时太震撼了,还是3D的!算非传统纪录片,应该是从语音信息窜成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归来的过程,之后从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像资料中寻找匹配画面,进行非传统修复,恢复画质后再把平面转3D,加上颜色,进行配音配乐。导演让资料不再停留在博物馆,以这种方式带来真实沉浸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战争的荒诞和残酷。how useless is the war?想起今年跟母亲的十位下乡朋友们聚餐的场景,当时充满对往事回忆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第二次聚餐时还专门录了音,很遗憾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无数类似经历很可能要在历史中消失了。。。不像这些参与一战的孩子,一百年后以这种方式与后代重见,在影像中永久存在。

1小时前
  • 阿哲系
  • 力荐

没到预期中的五星水准,但仍是一部“不去电影院会后悔”的佳作。影像自诞生后,它的历史就与20世纪的历史是捆绑在一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两次战争。二战是被最多言说的,毕竟当时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纪录片运动,有太多的资料;一战则是被遮蔽的,少人提及,如同片中那些归故土后的士兵,其实就是成为“失语者”。于是,和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的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命题、最值得讨论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它对黑白无声影像进行“REMAKE”,造成沉浸感——而是来自“后来的我们”,对历史如何进行呈现,才能把一个个破碎的“游魂”聚拢又离散,在抽象与具象间反复跳跃,最终抵达某种意义上的“间离的真实”。这部纪录片的概念与完成路径,是一次“影像策展”,虽然在效果上有点通俗(本质上是精致),不够决绝与生猛,但也足够优秀了。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以年轻士兵的角度看这场战争,莫名其妙的开始,老老实实去前线,还有些浪漫的英雄感,然后是折磨人的战壕,血腥的战场,几年后忽然又莫名其妙结束。当年人们都说那是一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但事实上却是现代战争的开端

1小时前
  • 苗斑
  • 力荐

完全由老兵的口述历史,辅以重新上色配音的影像,Peter Jackson成功还原了一战西线战场的种种细节。而士兵们战役前的合影与战场上的尸体交叉剪辑更是今年最震撼的movie moment之一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