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步舞

战争片以色列,瑞士,德国,法国2017

主演:利奥尔·阿什肯纳齐,莎拉·阿德勒,尤纳通·希雷,希拉·哈斯,耶胡达·阿尔马戈,卡琳·乌勾斯基,耶尔·艾森伯格

导演:塞缪尔·毛茨

播放地址

 剧照

狐步舞 剧照 NO.1狐步舞 剧照 NO.2狐步舞 剧照 NO.3狐步舞 剧照 NO.4狐步舞 剧照 NO.5狐步舞 剧照 NO.6狐步舞 剧照 NO.13狐步舞 剧照 NO.14狐步舞 剧照 NO.15狐步舞 剧照 NO.16狐步舞 剧照 NO.17狐步舞 剧照 NO.18狐步舞 剧照 NO.19狐步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

 长篇影评

 1 ) 打仗不如跳舞

一部以色列电影。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作品。希腊悲剧三段式结构:每段都是悲剧,层层推进,直至第三幕呼应第一幕,呈现出无可挽回的荒诞。摄影极为工整,美工无可挑剔。所有封闭空间的戏,基本上都穷尽了一切角度,以背景衬托人的心情。通常来说,诗性十足的电影,容易拍的沉闷。可这部电影却一环紧扣一环,毫无松懈之处。看完之后,读了一篇导演访谈。这部猛烈嘲讽军方的电影,让他承受了很大压力。反战、批评当局、宣扬虚无主义。

假设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承载“悲伤”的容器,它也许呈现无形,或因气温、季节与假想“爱而不得”的忿怒随之同步上升,再径自扩大,直到涨破倏忽坍塌沦为废物。三段式沉浸人类心理描摹,从外界感官,到艺术成分,再退回到对与错的分界,张弛有度。掩埋在内心深处的意外与巧合,始终让赤贫的人生回到起点。

 2 ) 命运是首狐步舞

正在参军的儿子被宣告死亡,一家人陷入悲痛。妻子被安定放倒,丈夫被强制喝水。无法确认遗体,但要参加葬礼。刚要接受悲剧发生时,又被通知是假消息,丈夫直接失控无论如何要求儿子回来。另一方面儿子正在军队的一个关口和三个小伙伴执勤,重复的无聊的首位,即将淹没的宿舍,每天对路过的女人的凝视,一成不变的参战生活。四人错误的判断使一车人离世,消极敷衍的处理和父亲的要求一同传达。儿子踏上回程之路但还是没逃离离世的命运。

故事大概分为三大段:家中父母得知去世假消息,军中儿子的日常,家中父母得知去世真消息。很传统又有趣的讲法能让整个片子的节奏更好,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出现直接拉足胃口“不是没死吗,怎么夫妻吵成这样?”的想法能让最后几乎全是对白的一段不沉闷。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它的立意:今天跳舞不打仗——这是一部非传统的反战片。它不讲战争的残酷和消耗,不讲家破人亡,它讲战争的荒谬,离谱,无奈和悲凉。当兵的不上战场,却会误伤;骆驼和车祸会把人弄成烈士;留在战场上不会出事回家才会;绕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参加葬礼…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狐步舞:兜兜转转还是那样,战争只是我们做的一下无意义的消耗的傻的舞蹈罢了。命运不会放过任何人,注定的失去和离开也不会因为一个谎报而改变。

最喜欢的两组镜头

我超级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太工整了,强迫症友好。大量的对称和平行,让镜头看上去很干净,熟练的鸟瞰镜头就会让观众产生上帝视角,这也是故事叙述中导演希望观众所具有的职能。美术置景干净,还有一些超现实,结构上队圆的使用量特别大,也在暗示整个故事的中心。我最喜欢的就是军营的部分,太精彩了!画面和荒诞感拉满。也不是那个每天在下沉的宿舍,每天不同的衣服不同的角度,还有一丝可爱。中途有一段儿子画的漫画,也讽刺了战争带给父亲的伤痛和影响,也增加了画面的丰富度。

这是一种很新的反战片,值得看。

 3 ) 今天跳舞不打仗

有关「宿命」这一主题的电影有很多,且多从叙事结构入手。

最常见的,是「多线平行叙事」的结构。

比如:《两杆大烟枪》《11:14》《疯狂的石头》,以及近些年的几部国产片《情况不妙》《心迷宫》《追凶者也》……

此类电影通常有几条并行的支线,相当于用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而宿命的主题,是通过制造各支线人物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实现的。

等于是把观众置于「全知」的上帝视角,来静观与玩味剧中人的「无知」,最后生出一种“唉,这就是命”的感慨。

还有一种结构也很常见,即「重复穿越结构」。

代表影片有:《土拨鼠之日》《死神来了》《恐怖游轮》《蝴蝶效应》《时空恋旅人》……

这类电影的主人公,往往具备「穿越回过去」的超能力。

他们寄希望于改变过去,进而解决当下的困境。

可结局往往是:他们发现命运很难改变,甚至会越改越糟,于是放弃超能力,坦然接受命运。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部电影《狐步舞》,同样是通过「结构设计」来表达宿命的主题,却不同于上述两种类型。

先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剧情:一个年轻的士兵乔纳森,有传言说他已经战死,实际上他还活着,可最终,他还是死了。

整部影片,就讲了这么一个荒谬的故事。

假死、真活、假活、真死……乔纳森滑出优雅的舞步,以「真的死亡」回应了「死的传闻」。

于是,本已取消的葬礼,又如期举行;本已转忧为喜的父母,重又坠入深渊。

故事的结局,只是故事开始的重演,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是的,这个「重回原点」的结构,正是《狐步舞》的核心。

正如影片中主角们不断重复的舞蹈: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向前、向左、向后、向右……无论他们怎样舞动,最后还是会回到原点。

他们只是在不停地画圆,以为自己掌控一切,实际却被一双无形的手牵引,完成着既定的动作。

这双无形的手,还有另一个名字——宿命

导演塞缪尔·毛茨,实际就是在用整部电影,跳一场宿命之舞。

这一「重回原点」的圆形结构,在影片中无处不在。

最显而易见的,是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圆形道具」,以最直观的形态,印证着这一结构的主题性。

比如:圆桌、咖啡杯、客厅的圆形镜子、拱形的长廊、望远镜及境内的圆形视野、群鸟飞行的轨迹、罐头、啤酒易拉罐、亡者的蛋糕……

这些道具,要么在颜色上十分醒目,直戳眼球;要么在叙事上承担着重要作用,成为宿命的帮凶……

其次,导演用影片空间的转换,也完成了这段宿命的舞步。

影片一共五个段落,前后两小段,加主体三大段,分别是五个空间。

整个空间转换,从「汽车行驶在沙漠中的镜头」开始,随后进入主体段落,先是「迈克夫妇的家」,然后来到儿子乔纳森所在的「沙漠中的哨所」,再回到「迈克夫妇的家」,最后又回到「沙漠行车的段落」。

五步,五个空间,最终回到影片开始的那条宿命之路,并揭晓故事的结局。

且在空间造型上,迈克夫妇家的逼仄、压抑,与沙漠的辽阔、未知,刚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位。

象征着主人公无法冲破困境,终将回到宿命的窠臼,等待命运的审判。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整部影片在叙事逻辑上,也遵循着「重回原点」的结构。

仔细看, 你就会发现: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在跳舞。

父亲迈克,跳的是「失控」之舞。

导致他失控的,是儿子的死而复生。

军官们带来儿子的死讯,迈克从克制到绝望,渐渐接受现实。可突然间,事情逆转:儿子并没有死,死的是另一个同名的士兵。

从悲痛到狂喜的巨大落差,使得迈克彻底失控。他不顾劝阻,执意要儿子马上回家。

不想儿子却在回家途中发生意外,车祸身亡。

这实在是所有悲剧中,最宿命的一种。一个人,为避免一场灾难做出努力,最后恰恰是他所做的努力,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迈克从绝望中走出,又回到绝望,只得再一次接受儿子的死亡。

儿子乔纳森,跳的是「失衡」之舞。

他所在沙漠里的兵营,由于深陷泥沙,向一侧倾斜。预示着士兵们的生活,正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随时可能崩盘。

这些士兵的日常,极为无聊,整日看守路障,检查过往车辆,还要为骆驼放行。

可越是静默的空气,越是危机四伏。

战士们紧绷的神经,伺机寻找着一切爆发的出口。

终于,因为一次无端的误会,乔纳森失手射杀了数位平民。事情被军方很快地掩盖下去,一切恢复平静。最终,乔纳森在回家路上,死于意外。

多么诡异的舞步:先是被误认为死亡,结果不但没死,还杀了人,虽然没有因此偿命,但还是在极其偶然的意外中,丧了命。

乔纳森的遭遇,是战场的荒谬,更是人生的荒谬。

母亲达芙娜,跳的是「失去」之舞。

当军官们带来儿子的死讯,这位母亲当即昏倒在地。醒来时,她以为自己已经躲过了丧子之痛,可是宿命难逃,她最后还是失去了儿子。

其实,达芙娜的舞蹈,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达芙娜刚刚怀孕,还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若不是迈克的一再坚持,她甚至不会生下乔纳森。

最终,命运留下了这个婴儿,却夺走了一个20岁的青年。迟到了20年,达芙娜的舞步才终于完成。

达芙娜说:“生孩子的喜悦是一时的,可失去他的痛苦却永远不会消失。”

至此,三位主角的独舞,都已完成。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当然没有。

悲剧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

这段宿命之舞,绝不止一个八拍,而是会一直跳下去,一圈又一圈。

正如父亲迈克,他在儿时偷了家里珍贵的希伯来圣经,换回了一本色情杂志,导致母亲的崩溃发疯。

这成了他一生的伤疤。

长大后,他做了军官。在一次行军中,鬼使神差地,他让后面的兄弟们先走,结果没多远,就遭遇了地雷,伤亡惨重。

这是他故意为之的吗?还是命运的玩笑?

没有人能说清。

不久后,妻子怀孕,迈克的人生又重燃起了希望。

他觉得这个新生儿,是上帝赐予他的救赎机会。于是他说服妻子,生下了孩子。

结局怎么样呢?兜兜转转二十年,他还是间接地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看到了吧。

命运就是这样无情。

无论他是有意地做了坏事,还是无意地做了坏事,甚至是积极做出努力,都没有跳出那吊诡的圆圈。

狐步舞的宗旨,就是无休止地跳下去。一次次迈步,一次次回到原地,再一次次奔赴新的宿命。

这段宿命之舞,还会继续传承下去,被一代又一代人跳起。

就像那本用希伯来圣经换回的色情杂志,仍要作为儿子参军的纪念,流传下去;

就像乔纳森在漫画中记录的那一页真相,已被不知情的母亲撕下,贴在客厅的冰箱上,成为这个家庭永久的伤痕;

就像迈克和达芙娜因丧子之痛而自残,在手背上留下伤疤。一次是儿子假死时留下的,一次是儿子真死后留下的,它们就像一对烙印,铭刻着人世的荒谬。

生生不息,宿命之轮从未停止。

影片最后,迈克在镜头前跳起哀伤的舞步: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向前、向左、向后、向右……

达芙娜站起身来,加入了他的舞蹈。

两个人相拥而舞,带着伤痕的手,叠在一起。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悬在他们头顶上的那根隐形的丝线。

那不是救他们逃出地狱的绳索,而只是操纵他们命运的牵引线。

被谁操纵?

不知道,或不存在,那只是一种完全随机又无法预知的力量。

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抱紧你能够抱紧的,然后,尽情舞蹈吧。

 4 ) 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反动儿混蛋

贴在眼睛上的X (几乎可以做成另一个独立故事)

影片结束后是观众问答环节,末了有个女观众问了个我以为非常愚蠢的问题:说你这戏这样严肃沉重深刻的主题,为什么加那么些喜剧元素,看得老娘我直跳戏。导演和男主角你看我我看你,小心赔笑道还好吧,稍有几个comic relief,也不是刻意追求的喜剧效果啦——我们在以色列送审和威尼斯影展的时候,骆驼踱过来时观众里也会有一些嗤嗤暗笑的,但没像你们这样全场哄堂大笑的。话音刚落观众又哈哈大笑。 茂兹在答这话的时候我疑心他英文不够溜,或许辞不达意。影片里这些冷幽默于我看并不是卡通色彩的喜剧元素,而是absurdity,是ridiculousness。这些荒谬与滑稽正好彰显创作者对战争与国家主义的看法,无关喜剧色彩。 和大多那个年代的男孩子一样,我小时候的游戏喜欢舞枪弄棒,大些后的成长过程中也看了不少描述战争的电影。我们在中国战争片里学会了国家主义和民族情结;在苏联战争片里见证了恢宏、浪漫、甚至诗意;在美国战争片里我们享受到了无懈可击的视效音场以及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当然我指的是主流院线和一般电视台愿意做的片子。虽然我从没有参加过战争,也永远不想参加战争,但我总疑心真正的战争是和看过的那些电影里的那些不一样的。 真正的战争大约并不会让所有参与者都热血沸腾,而且绝不会那么——怎么形容来着?——那么“好看”。 ≪狐步舞≫一上来就给了我们一个荒谬的设定:军部的人来到父母家,门才打开就老老实实通报:你儿子死了,“为国捐躯”,现在作烈士等论,军衔照例加两级,丧礼明天下午,你想的话可以帮忙去抬棺材,不过我们建议你还是扶着你老婆...... 当娘的往后一仰开始要抽搐了,这些人二话不说把她放平了衣服撩起来就打了一针镇定剂。看着不是报丧,简直是预备劫持了后撕票。当爹的脸上表情都还没有全部就位,这些人在他开始发作前早替他计划好了下一步适当的反应:来喝口水。按着脑袋再喝一口。我们替你把手机校好了闹铃,接下来半天里一小时闹一次,闹铃响了你要记得喝水,渴不渴都要记得喝,待会会有计划丧礼的军方人员来做心理辅导... 看到这第一节时,我只当它是导演玩弄什么意像的什么的魔幻主义先锋主义之类,因为荒谬得瘆人,看着只可能是寓言而不是现实。谁知最后的问答里茂兹那些人说以色列的军方报丧就是那样的,有一套严格而完善的程序可走,负责镇定的心理疏导的各类人职真的都现场侯在那里。那么这就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战争的阴翳虽然可能随时降临,但至少此刻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 在这种状态下军人的身体已经属于国家了,那没去从军响应号召保家卫国的人们呢?他们的身体、应激反应、表情、甚至情感、难道都也都一切属于国家? 接下来——咦艹弄错了,死球的不是你儿子,闹重名了。要不要再来杯水?再打一针? 这场发了疯原地打转的狐步舞跳到第二步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他家的公子——原来不过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还以为驻守的是什么了不得的危机四伏的关卡天堑,原来却是戈壁滩上孤零零的一条破路。不要说什么哇啦哇啦嚎着的恐怖份子圣战士,除却4个年轻美丽的娃娃兵外,连个他妈的人影都难得见到。一匹野骆驼比他们还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地踱过来踱过去。

身体。思想。感情。一切的荣誉归于国家

这四个小兵哥要放在美国片里,估计满嘴妈妈叉叉的扎姘头段子和大麻烟。放在苏联片里他们保不齐突然很专业地合唱一段俄罗斯民谣。放在中国片里他们随便哪个一张嘴都能说出许多保家卫国的崇高道理。但他们是以色列兵,格局小了很多,顿时看上去呆滞了:他们并没有怨言,但相互间交流也不频繁,俊俏的大眼睛里是as-matter-of-factly的空洞。除此之外他们在做着一些大约沙漠里的文艺兵才会做的很文青的事情:修复古笨的军用电台,雨夜里放老歌,将父亲和自己的黑暗秘密画成漫画,就着老歌跳艳舞,等等。只有那些时候他们看上去身体和思想才不再属于国家,看上去不再呆滞,开始有了灵性和人格。 但这群年轻的,美丽的,有灵性的娃娃兵不管多么纯真和文青,那个时候到来的时候,他们下一秒就会变作杀人机器。眼都没来得及眨一下,就可以把一车同样年轻美丽的男女扫射成马蜂窝,而且理由可以简单淳朴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有些人看到这里或许会以他们国民的焦虑感替这几个小兵做解释——天天生活在恐惧与警惕里不容易,毕竟是居住在抢掠来的土地上。可他们一旦发觉闯了祸,很快地又脑子情感统统上缴国库,因为知道会有国家爸爸来擦屁股,脸上复又呆滞的表情。他们自小受的系统训练大约如此。 这出戏里并非都是这类任由国家安排的木头人。饰演父亲的国宝级演员阿什肯纳齐演技奇好,他做的Michael是全片最有反骨的角色。小时候偷了老娘从集中营里带出来的希伯来古董圣经去换了黄色画报,长大成人后又将威严的满口德语的母亲送入精神病院。虽然也服过兵役,但他基本的人生走向都是自己的设定。这样的不服管束放在国家民族利益的宏大前提下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死而复生的乖乖宝贝儿子,最终还是等于间接死在了他自己手上。

自古红颜多薄命:水嫩如斯,莫明其妙就死球了

狐步舞最后跳回原地时,那军车在破败的野路上驶着。我屏着气息等着地雷爆炸。一颗火箭弹呼啸着飞过来。一个捆满炸药包的黑衣阿拉伯婆娘啦啦啦啦啦地锐叫着朝车子冲上去。 结果都不是。钟灵毓秀的Jonathan死的是最无聊没有意义的死法。看上去简直是最愚蠢的牺牲。这说出去了居然也是冠冕的为国捐躯。 这戏在威尼斯得了评审团银狮后,据说在以色列国内被文化部暨军方点名批评了。观众问答时茂兹说那儿骂什么的都有,似乎叛徒卖国贼之类的话居多。那你为什么想到的是这个题材、这个切入点?观众席上一个大胡子的男青年接着问。“因为我是以色列人。因为我会为这个国家忧虑。因为我care。” 茂兹缓缓回答道。 我忽然一下子想起来另外一个国家。想起了过去现在的许多事情。

导演和男主角

TIFF 2017 Wed Sep 13th. Elgin Wintergarden

 5 ) 乘着性幻想飞入古希腊悲剧

2009年以长片处女作《黎巴嫩》斩获过金狮奖的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终于拍出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狐步舞》。它套用上经典的古希腊悲剧框架,通过父子隔空感应的三段体故事,创造出一个情感充沛、命运揪心的因果报应故事。

电影以戏剧舞台感极强的家庭室内戏揭开帷幕。妻子Dafna应铃开门,外面却站着这辈子最不想见到的严肃军人,“您是Johathan的母亲吗?”毋庸置疑,这只可能是带来轰天噩耗的亡情信使。母亲当场晕厥过去,客厅景深处的父亲Michael,则以让观众有着切肤代入感的微妙表情变化登场,完美表演出一个听闻噩耗的硬汉父亲所该做出的身体反应——内心情绪崩溃,表面又得坚毅强撑。

于送信人和收信人,这都是一个非常尴尬和难堪的局面。导演以非常干练的拍摄手法,在这个大居室舞台上,呈现出战士阵亡后,来自军方的一切程序化慰问,以及既要抚慰烈士家人感受又得严格执行军规的简单粗暴丧葬流程。尤其在以色列,这样一个有着全民皆兵政策和繁复宗教仪式双重特性的国度,通过军方来人单方面的向父亲Michael告知流程,导演也非常高效的让观众大概知晓了犹太律法是怎样与军事系统相裹挟的。

观影情绪被进一步引向一种尴尬境地,这家人尤其是得负责善后的父亲Michael,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情绪最低谷,去抬那具覆盖着犹太六角星国旗的棺材啊?这家人还不为我们所知的关系,会不会在随后的电影时间中走向崩溃,如另一部以色列佳片《七天丧期》所呈现的封闭压抑环境如何让一家老小反目成仇的互揭伤疤。配角们,认真帮忙度过难关的Michael弟弟、仅作为表述“这家人还没绝后”而过场存在的女儿,以及作为某种古怪神秘意象的奶奶,纷纷登场,也像是要把故事引向分崩离析的毁灭道路。

不过,塞缪尔.毛茨显然有着比讲精彩故事更大的哲学野心。有一场客厅戏,叔叔扭过身来,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军方发来的哀悼仪式流程,旁边是一碗橘子。在导演看来,这个画面就是同时包含了特产和战争处境的以色列国家象征——橘子与阵亡者。当然,在电影故事中,另一时空中的兵营狐步舞替代了橘子,成为总得回到原点的命运之舞。

边防哨所的第二段故事是超现实的,简陋的兵营正在倾斜塌陷,从营房走到公路哨所得踏过深深的泥沼,公路旁有一个装载探照灯的集装箱,随时可以将过路车里的司机和乘客打上高光,成为危机四伏查验戏份中的主角。机关枪可以保障突发情况时候的压制性火力,却也可能失控酿成悲剧。

城市公寓与边防哨所两个时空的不可控事件,以及纽带父子关系的一本没画完的性幻想漫画,将儿子与父亲前后脚着,塑造成希腊戏剧中得为错误付出代价的悲剧英雄,而且是在一个循环反复的闭环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英雄。故事编织之精巧与命运寓言之含糊,在这部电影里,竟能形成某种并行不悖的默契,像越跳越能熟谙的狐步舞。

塞缪尔.毛茨深知自己被命运眷顾过。他的长女读高中时,曾经非常赖床,赶不上公交时就只好花老爸的钱,以不菲的费用打出租去学校。塞缪尔不想再纵容女儿,勒令她必须早起,和其他同学一样,搭乘5路车去上学。一个早晨,女儿离开家门半小时后,他在电视上看到恐怖分子在5路公交上自爆的新闻,焦急地拨打女儿手机,可是蜂窝移动网却因突增的数据量而崩溃。又过了半小时,女儿出现在门口,她又迟到了,没赶上那班被炸的5路公交。

导演和女儿从没做过什么天大的错事,因此大可不必迷信着担忧某个迟早到来的报应。可电影中的小兵Michael,在犯下大错前又何尝不是快乐的大男孩呢?他想象着父亲色情幻想漫画中巨大胸部贴着黑条的宇宙女神,紧紧抱着一把冲锋枪,在明快的拉丁音乐中,左一步、后一步、右一步、前一步,跳着狐步舞。

 6 ) 宿命

“我们既像小孩子被遗弃,又像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粗鲁,又悲伤,而且肤浅——我相信,我们毫无希望了。” 电影《狐步舞》是一部以色列与法国联合制作的申奥片,导演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站在了本国的角度去面对了国家的现状表现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无形而沉重的伤害。 影片中光影的运用非常巧妙;片中多次出现阴阳脸以突出人物的双重性与矛盾性。在拍摄以色列官方通知麦可乔纳森的死亡时,麦可家里的灯光也为一半昏暗一半明亮,麦可家的走廊同样也为一明一暗交错,表现了一种荒诞。 在得知长子死亡后,麦可呆坐在客厅里此时导演第一次使用了俯视镜头与环形调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与晕眩感从而突出表现麦可的悲哀与绝望;在不久后麦可躲进厕所逃避,导演第二次使用了这样极端的俯视镜头整个空间显得像罐头一样狭窄又封闭,突出了人物此时的不安与焦躁。当镜头给到在边境线跳舞的乔纳森时导演第三次使用了这样的拍摄手法,表现了乔纳森及其战友在北部国境处的悠闲生活 ,表现了一种和平,这也与后半段乔纳森毫不犹豫地向类似恐怖分子的过路客一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如”狐步舞”这一舞蹈形式一样,它只有短短几步走来走去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电影开头,中间以及结尾都出现了这种舞蹈,分别由麦可母亲,麦可长子乔纳森以及麦可演绎,这也表现了电影主题——宿命。麦可曾在年轻时用圣经换取了一本色情杂志将母亲逼疯,色情女郎胸部上的叉象征着错误。而麦可将这本色情杂志传给儿子乔纳森也象征着上一代的错误又被下一代所继承,延续着相同的仇恨与痛苦,这就确定了乔纳森必死的结局。就像一个圈,绕来绕去终究还是会回到原点,一切仿佛都是上天早有的安排。 电影采用三段式结构来讲述这个现代的古希腊式命运悲剧。父亲麦可年轻时阴差阳错间让战友为自己付出了生命,而儿子乔纳森前一秒还在和有好感的女孩眉目传情下一秒就因为队友的一句怀疑射杀了她和她的朋友。在处理这件事时乔纳森并未担责,土地呈现一明一暗两种颜色而在推车将汽车埋在地底填平后,明亮那一面土地被暗处的土地全部覆盖。此处又运用了俯视镜头表达了一种压抑。这些年轻士兵早已被战争折磨磨平了棱角,在镜头下他们居住的宿舍逼仄狭小像一个集装箱将这些年轻士兵永远关在这里,逼着他们变得冷酷多疑。父亲麦可担惊受怕一辈子最终还是派人将儿子接回家,谁曾想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儿子只是因为躲避路上的摩托而出车祸意外死亡,这个结局很草率但也极具讽刺性与荒诞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该电影灵感来源于导演缪尔·比茨的真实经历:他的女儿总是不按时起床,于是他决定督促女儿按时起床坐公交上学而不是由他接送。一天女儿去上学了,缪尔却听说有恐怖分子公交车上自焚,十多人失去生命而他的女儿因为没有赶上公交而幸运存活下来,这也是宿命。 战争就是如此荒谬 它让太多生命就这样白白牺牲 可这一切其实都是宿命

 短评

还以为会是很闷的艺术片,但完全不是。老太太一开口我就在想希伯来语怎么那么像德语,然后发现她确实在说德语。

10分钟前
  • 唐小万
  • 力荐

3.5 虽然是这个主题,但是战争背景比较模糊,属于讨论宿命论的。所以整体感觉是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了。但是形式上做的还可以。三段很割裂,而且故意把时间线打乱,尤其前两段之间,属于明明看得很认真但会狂敲脑壳以为自己刚才不小心睡着了。然后看到第三段才发现竟然真就是这样转场…

11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一部精心打磨的作品,故事很荒诞,镜头非常美。叉脸男的含义:黑叉由母亲哺乳传到孩子的脸上,蒙蔽了孩子的眼睛,黑叉和那本犹太圣经都象征上一代人将自己的历史包袱遗传给下一代。影片中父亲对儿子的过度保护,反而害死了儿子,说明导演不希望年轻人们延续父辈的仇恨。

12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张弛有度,男孩的狐步舞迷人。

14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城市公寓与边防哨所两个时空的不可控事件,以及纽带父子关系的一本没画完的性幻想漫画,将儿子与父亲前后脚着,塑造成希腊戏剧中得为错误付出代价的悲剧英雄,而且是在一个循环反复的闭环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英雄。故事编织之精巧与命运寓言之含糊,在这部电影里,竟能形成某种并行不悖的默契

16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导演塞缪尔·毛茨与女儿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导演的女儿总是不按时起床,于是他让女儿以后乘公交车上学——不再开车送她。一天,女儿去上学,半个小时后,他听说有恐怖分子在5号车里自焚,十多人在那次事件中丧失了生命。但幸运的是,他的女儿因为差一步没有赶上那班公共车而平安无事。

18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调度精彩,三幕戏的形式很有意思

2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不能被剧透。三昧的特点是追求极致。这种极致不只是回到原地的三段闭环,而是每一个段落都安设了悬念+压抑+躁狂的影像风格,专治强迫症死星人。1、3段被压缩在房间里,对伤口和表情的大特写(第2段破洞类似)。2段的旷野放逐舞台,貌似远离战场,但恐慌与不信任分秒存在。宿命的灾难,从未远去。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难道就我一个不喜欢么…父母那段也太假了吧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用浮夸异常美丽的风格取悦观众 当然还是很喜欢年轻军哥哥们聊以度日的有趣生活部分的

26分钟前
  • Serutopia
  • 还行

A / 倒悬的命运悲剧包裹的是战乱中中产生活幻梦的破灭。通过双重“伪善”的道德议题、地理空间与动物意象将风格各异的段落巧妙黏着。叙事节奏非常自成一体气定神闲。暴力与恐惧的控制与释放极为精准,大音希声。慢速俯拍与快速摇镜气若游丝令人屏窒。更为现实残酷去戏剧化的《焦土之城》。

2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balmes 尤其喜欢第二幕,简洁轻盈,弥漫着遗世独立的迷人超现实感,日常诗意不疾不徐的铺陈之下,是渐次堆积的隐秘紧绷,直至本段结尾意外一击能量全部释放,异常惊人。相比这神来之笔般的几十分钟,前后两段的命运回环就显得笨拙刻意,设计再精巧也只觉平庸。

31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Venice2017# 一步登天的毛茨第二部很谨慎但是出手极为稳健。还是战争创伤题材,第一幕悲恸,第二幕荒诞(没想到拍得这么飞!),第三幕解脱,尾声把之前的黑色幽默推到极致。恰似狐步舞(片中是小队代号)的四组舞步,结构精妙。视觉上也很有风格

3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男孩手握钢枪起舞,圣经换色情杂志。漫天黑鸟飞旋,化作冰冷阵雨,虽然浑身尴尬僵硬,雨在脸上胡乱的拍,也要散发出特供电影节拿奖片的光芒

3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宿命的寓言救不回气若游丝的叙事,异位的懦弱中产主视角抑制了环境的可笑。第二幕的狐步舞与死寂时刻倒是完全可以独立出来与《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对照,一个在月亮升起的水塘边上,一个在燃烧弹坠落的地方,都出现过那么绝望又渺小的一辆车。

4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没有硝烟,但拍出了战争的压抑。故事结构非常精巧,构图更是没得说,但可能细节太工整了,反而显得匠气。两支狐步舞很喜欢:一支很释放,一支很含蓄......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HKIFF#太好看了,越想越好看的那种好看。换别人拍可能一小时不到的剧情,被塞入了大量接近静止的无声的只有微妙表情变化的镜头,动作也极缓慢,必须要你目不转睛沉浸其中才会发现,沉默比语言牛逼多了,这些细节太棒了。幽默都来自荒诞,彻骨的冷和夹杂其中的温情拿捏得特别好,非常克制,显得高级

46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敢说男主角不像我们James Murphy?音乐太好。

47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十佳候选,漂亮,非常讲究的电影,对摄影、构图、光影的讲究已经到了近乎洁癖般的工整,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每次俯拍都干干净净,为了好看穷尽了角度。整个故事却冷森森的,和真实生活有距离感,像一个黑色幽默,三段,每一段都有荒诞的影子,所以悲伤看起来没有那么悲伤,不如跳舞,打战不如跳舞。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生命的过程就是栽在沼泽里慢慢下沉的过程,有时则一个不小心直接跌进深渊,但电影始终在精彩的人物运动与黑色幽默中保持了静谧但强大的生命力,而这需要时间去理解,如呆滞的骆驼般行走的“路人们”,就丝毫进入不到主人公的心境中,看不见脸上那个大大的叉。

55分钟前
  • TWY
  • 推荐

本片真是部影视院校教授艺术技法的好教材!“三幕剧”,编得奇妙;演摄美,样样精强。连只露几面的家中狗、路上骆驼,也是绝不可缺。虽有些刻意,但导演的才气已经让人咋舌!这只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八年前其处女作《黎巴嫩》获金狮奖,本片去年又获得评委会大奖。送上好久没有给过的满分!

5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