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者国语

悬疑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12

主演:梁朝伟,周迅,范晓萱,王学兵,董勇,甘婷婷,单立文

导演:麦兆辉,庄文强

播放地址

 剧照

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2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3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4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5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6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3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4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5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6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7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8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19听风者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00:33

详细剧情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江山初定,百废待兴,和平的表象下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拉开序幕。败逃台湾的国民党接连向大陆派出特工,伺机破坏。为了应对接二连三的破坏活动,中共成立情报部门701局与敌方展开连番较量。同年10月初,701局控制的侦听局莫名消失,为了查清消失电台的下落,701局负责人老鬼(王学兵 饰)授命代号二〇〇的张学宁(周迅 饰)去上海寻找耳力超群的钢琴调音师罗三耳。结果阴差阳错,学宁找到了罗德小徒弟——耳力同样超群的盲人调音师阿兵(梁朝伟 饰)。   阿兵不负众望,不仅通过层层严苛的考试,还在工作中一鸣惊人。在残酷的谍报战争中,阿兵和学宁之间某种情愫也暗暗滋生……

 长篇影评

 1 ) 披着谍战外衣的言情片

以下剧透甚多,读前请自重,不过本片即使你看到剧透,对观片情绪也无甚影响,不信可以试试。

这部电影的剧本问题实在很多,不完全统计如下:

1、开头。作为占士邦式的垫场戏,展示一下我们的女一号多么牛逼确实很有必要,但为了显示她的杀伐决断,就贸然捅局长一刀有必要吗?虽然可以用单线联系,不知其他同志存在来解释,但敢布这个局,就只能以“色诱”这种严重不靠谱的招式来下唯一的赌注,这像是情报人员计划周密的表现吗?唯一可以说叨的解释是为之后张学宁和局长那条若有若无的情感副线作铺垫,但这条线无论对故事主线还是对情感主线都无甚影响,只是添上几分小资情调而已。所以,这个开头设计,虎虎吓人,但手段不高。

2、张学宁接镖去找罗三耳。虽然后文对她为什么截走何兵放弃罗三耳有补述,但作为一个情报员肆意违背上级指示不说,在自身某种程度上已经暴露的情况下不把现场清理干净是很危险的。不过,这个点姑且可以当成类型片情节的自洽,马马虎虎通过吧。

3、何兵与沈静的情感戏。沈静作为张学宁的替代品出现,她和张学宁的对手戏倒还可以,对张学宁的角色塑造是有帮助的。但是她跟何兵的感情戏,实在是拖沓不堪,特别是抒情段落,她与何兵的树林漫步甚至让我想起了范晓萱早年的深呼吸mv……而且后面沈静的作用完全沦为何兵的道具,起到的功能还不及何兵戳眼那晚床头的眼镜……

4、“重庆”出现后,张学宁的麻将牌局,一大段对台词看起来热热闹闹,还暗含机窍,但都是关于“伪装身份”这个面上的,实际什么都没套出来,但为此浪费了大段笔墨,不值啊不值。特别是当她发现罗三耳就是程刚,作为一名职业特工,此事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张学宁不知道,局长也不知道?而且还是个对她有点情愫的局长!

5、何兵何时开始真正投入于这份工作的?在被局长教训一番后,就是常用的“训练蒙太奇”,快剪加激昂的配乐,展示他如何进步,接着更是越发投入其中舍身忘死。前面还是个“亚飞和亚基”,什么时候就成了个革命战士?唯一的解释是,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张学宁的感情。即便如此,还是缺乏一个稍显明确的转折点。

6、张学宁牺牲一场戏,堪称全片最糟糕的段落。就单戏而言,当六人涌入时,已经有恐怖氛围,可张力尚未形成,事情就已结束:当张学宁将钱袋甩开时,我还以为她有什么设计,后来才知道只是虚张声势。张学宁迅速牺牲后,本以为会留有什么线索,谁知道还是没有。单从功能上讲,这场戏只是告诉你张学宁死了,重庆的身份揭示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后文不是根据张学宁的任何临终提示找到重庆,还是靠的查电台位置。关键这场戏不仅单场糟糕,而是提前废掉张学宁,整个结构中最重要的联络支柱倒了,后面的戏根本无法支撑。从这时起,后面的段落已经完全可称得上是草草收场。

7、结尾平行剪辑的两场戏。完全是形式感,只是提升情绪,在情节上非常弱。张学宁的追悼会不说了,完全是营造崇高感。追凶的戏从逻辑上就说不通,既然已经知道凶手是如下几人,为什么不早点进行抓捕,偏偏选择最危险的时刻,置首长和无辜群众性命于不顾?难道是为了让领导把话说完吗?而从抓捕过程来说,也只是四个字“顺理成章”,看起来枪火横飞,实际上淡如白水。这时候哪怕小小地设计一个张学宁的临终设局,也起码使戏能更好看一点,张的牺牲能更有价值一点,同时与另一场戏的勾连也更紧密一点,所谓的升华也显得更实在。但是,什么都没有,就是平铺直叙、顺理成章。


这几条里,至少有一半是比较致命的。按说,看到这样一个谍战戏的剧本,我是肯定得边看边骂娘了,但这电影还是可以让人心态平和地看下去了,为什么?它的谍战情节虽然弱,但是它的情绪做得不差。其实,这就是一部披着谍战戏外衣的言情戏。本来国共内战的政治背景就被一再虚化,只是留下极模糊的敌我对垒框架——这个架子照搬到任何背景中,适应度都会很高。接着把谍战内容也虚化掉——当然,我不认为这是它刻意的,而是实在没做好——留下的其实是一个简单但有一定层次感的言情故事。从利用与被利用到含蓄而克制的感情,这些情绪如上文所示,受到薄弱情节的影响,但好歹支撑起整个故事。所以,当张学宁颓然倒下,前面尚可忍耐的薄弱情节一下子失去了外衣,如同得知噩耗的何兵一样,在阴暗角落里哭得瑟瑟发抖。谍战片做成言情片,不是不可以。比如那部执着的园丁,其实也是个悬疑外衣下的情感故事。但这个外套一定要足够厚实,并且对情感推进起到实在的作用,如果反而要靠情感支撑,那就本末倒置了。

这部作品其实很可惜。整体制作水准在国内电影中属于上乘水平。单从此作来看,麦、庄的导演手艺,比起风声的高群书,更是直甩几条大街。市场追击一节,音画切换极富有节奏感,把角色的特性展现得很充分。后面监听、破码这种戏,视觉表现的难度非常大,但试看何兵单挑五大高级电台一场,虽然武侠化过分(连发报人的信息都能听出来,这不是监听这是摸骨……只是电视版更扯,听婴儿哭声即知非己所出,实在强过dna检测),但几个重影表现,让观众看得很明白。结尾的“圣洁女神”,姑且当成一个mv来看的话,表现力还是很不错的。不过最牛的是,这么多bug的情节,它转场几乎都不让人觉得太突兀,可见漏船遇到好船长,补补还是能开的,但指望它做环球航行,就不大现实了。

从开篇来看,麦庄还是颇具野心,但技术上的美轮美奂,实在挽救不了本子的薄弱。按说这两位都是编剧成绩相当好的电影人,怎么这回反而在剧本层面失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个基础没打好,就像“圣洁女神”一段似的吗,形式美感做得越足,越觉得虚空,下盘不稳。

 2 ) 听风者,电影人。

      这个故事用我们熟悉的话语系统表述如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机关与伺机进行破坏的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最终将他们一举歼灭。”如果让长在红旗下的导演来拍,指不定会如何主旋律。但身为香港导演的麦庄,意图再明显不过:对于这个故事,他们感兴趣的是它的壳——谍战的类型,而不是它内在的意识。
     所以《听风者》呈现出一种时代的疏离感。片头字幕“1949年”就是聪明的一棋,虽然这一年在历史上笼统地作为一个节点,但前后半年城头的大王旗变换,政治、文化、民生、语言系统都被一道分水岭划过,避而不谈确切的时间界限,便可以让随后的故事背景蒙上一层“不知有汉”的暧昧性。
     同样模糊时代的还有美术和服装,无论是繁华的大上海,还是秘密的701机关,无论是街头的民众,还是党组织的工作人员,从布景、道具到服装,都没有明确的符号指认这是“解放后”,完全不是我们在过去影视作品里熟悉的对“新中国”的表现习惯。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宛如民国繁盛时,701机关除了神秘一点看不到任何政治色彩,街头并无列宁装、中山装的踪影,几个主角更是爱穿啥穿啥。它既非民国,也不像“新中国”,说它是一个抽离的时代并不为过。
    语言也是避重就轻。用略带亲昵的“老蒋”代替敌我分明的“国民党”;不说贬义的“国民党特务”,而称“蒋家的特工”;不用立场明确的“新中国”,而用更加中性的“国家”。一整套革命话语体系在不知不觉间淡化。通篇没有看到周迅、王学兵等“共产党人”表过姿态,喊过口号,他们干间谍就好像打份工。周迅跟“重庆”一帮人打牌一场,你是国我是共,她轻描淡写地说,“大家都是找口饭吃”。这真是只有香港人才写得出来的台词,也折射香港人特有的打工仔心态——连特首也是“我会做好呢份工”,谁不是混口饭吃呢。国与共斗啊斗,香港人站在中间,“大家各为其主,不过打份工罢了。”多妙。
    这一切的去时代化、去政治化,都服务于人物的暧昧性,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肯定主角到底是哪一边的人。他们的政治立场此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以及这过程中你来我往兵来将挡产生的戏剧性。所谓两大阵营对垒,麦庄根本就是当警匪片来拍。谍战的新瓶里,装的还是他们最爱的老酒类型。

    我因此欣赏麦庄的努力。将一个先天受到限制的故事最大程度地为己所用。但越是努力,越在高潮段落证明这些努力始终还是徒劳。

    对“重庆”的大反击,交叉剪辑中,由会场的五星红旗开始——这也是片中第一次出现明确的意识形态符号,暗示了这一场戏将会主旋律到触目惊心。接着“解放军”首长的讲话,也是片中第一次用到“正统”的习惯性表述:“新中国”。所有之前的避免、淡化这一刻都颇具反讽意味地“晚节不保”了,在对“重庆”一帮人的追剿中,个中爆发的旗帜鲜明的政治意识,我无力赘述。这是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中,第一次看到非左派的香港导演拍出围杀国民党的场面。而现在,已经是2012年。
    有“意思”的是,这帮“反动派”由香港演员出演:方平、吴家丽、林威,另一边的“红色派”则是王学兵领军的大陆演员。细细解读其中的意识,便会知道Casting上并不是巧合。
    这场戏晚节不保的原因,也许是大家都“理解”的意识形态审查。身为革命历史题材,一路语焉不详,到最后要求必须敌我分明。但正因为如此,才更感觉悲哀。我不愿意用“投诚”来形容这场戏给我的观感,因为了解中间有多少创作的无奈。但那一刻瞠目结舌时不禁想,这会是香港导演们的一个转折点吗?

    这种转变,正值《无间道》十年,不妨来做个对比。
    两部片里,梁朝伟的重要“道具”都是摩斯密码。《无间道》中,摩斯密码传递的是香港黑社会犯罪信息,《听风者》中,摩斯密码用于共产党获取敌方机密。
    同样是梁朝伟的敬礼,陈永仁在黑暗的小巷里向叶警司(香港警察)敬礼,何兵在光天化日下向张学宁(共产党烈士)敬礼。前者独自一个人,后者被包围在集体中;前者身份模糊,后者政治正确。从这个角度来看,何兵就像被招安了的陈永仁。十年间,一个敬礼的面目全非,不管出自创作者的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令人唏嘘。

    说到底,制度下的电影人何尝不是“听风者”。听的是电影局的风,听的是意识形态的风。跟《画皮2》一样,男主角都戳目明志(爱),背后的比喻,是不是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冇眼睇?

 3 ) 比春娇好看多了

同为麦家作品改编的谍战片,《听风者》不可避免地被拿出来跟《风声》做比较。以我个人偏好而言,前者优于后者甚多。首先我实在是反感《风声》中酷刑大展览的低级生理刺激;其次,作为一部封闭空间寻找“凶手”的具有本格气质和卖点的电影,《风声》最后的揭秘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逻辑和节操都丧失的一塌糊涂。
当然,《听风者》的逻辑不自洽程度也是不遑多让。开头结尾都有大BUG坐镇:开头背后捅局长一刀的意义何在?结尾五个重庆在已经知道被盯上的情况下,为何要集体行动被一网打尽?会场里的几个人完全没有出现的必要嘛。
显然,以国内电影工业的现有水平,剧本毫无漏洞的严密酣畅实在太难,大家也别五十步笑百步了。只不过同样漏洞百出,还要看洞出在什么上面,套套和袜子都会有洞,后果的严重性差的就太远了。《风声》主打悬念和故事,一个千疮百孔的高潮自然要命。《听风者》则不同,虽然也是谍战片,但不时抒情的镜头剪辑和感情戏占重头的事实显然告诉我们,这片的悬疑成分实在只是点缀而已。所以BUG什么的,属于袜子上的洞,露出来有点丢人,但本质功能影响不大。
事实上,在这个纯属人祸的烂片扎堆月里,《听风者》的制作精良程度可谓是鹤立鸡群。还原度相对很高的服化道美,很好地营造了时代感;配乐虽然密了点,但曲子真的算大气。摄影剪辑什么的,更加甩了近期所有国产片好几条街:初来701时穿越的白桦林,办公楼里的用光,五个高级电台的画面表现,都极具美感和想象力。节奏感快慢深浅很到位,转场几乎没有突兀之感,感情的铺垫,人物的丰满都有了。尤其是人物上,阿兵从街头小瘪三到我党忠诚的情报战士的转变基本合理(从对人的迷恋开始,到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再到仇恨所导致的决绝。这是很多革命者的轨迹,可以参考《白鹿原》里的白灵),张学宁冷静之中的孤独,郭兴中淡定背后的压抑,都是罕见的立体。甚至连存在感超弱的沈静,隐约似乎也有深意:阿兵没有深深爱慕的张学宁,就只有在一起平淡安逸的沈静了。从强烈的爱到平淡的相守,爱的存在感本来就是慢慢弱到不行的。
披着悬疑的外皮讲情感,甚至剧情到一半就让男主角跟另一个女人结婚,连爱情线的张力也彻底不要。这样反戏剧性的剧情,和大量抒情镜头和留白,清楚地说明了麦庄对此片的追求和定位:具有艺术感的商业片。如果说观众觉得没有《风声》好看,我觉得原因在于,大众审美对这一类型片的接受需要时间。当然也有影片宣传的问题。
大结局的强烈意识形态性也饱受诟病。配歌剧的交叉剪辑试图达到高潮,在我看来有些太勉强了。以红旗、领导讲话中的抵抗侵略、强大的祖国为代表的主旋律味道,确实同前半部分相对不那么敌我、高大与卑劣分明的剧情(亲爱的党妈妈也会以老母胁迫,也会搬出国家来强迫公民为之服务),稍显脱节。但我并不认为这像通常的主旋律一样恶心。某种程度上,不同于对导演“自戳双目”站队讨好的指责,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恰恰是去政治化的。交叉剪辑的处理,英雄的追悼会和杀死英雄的坏蛋们被一网打尽的剧情,在正常叙事中情感归宿只有一个——大快人心。以观众观影正常的代入感而言,这样的大快人心本身没有错,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在我们这个文艺作品注重宣传性的国家,观众代入的不是片中人物,而是现实政治。
有趣的是,这似乎恰好跟时下奥运会的一些争议有着相似之处。对体育和电影的扭曲认知(很大程度上由伟光正刻意扭曲的),导致普通人在欣赏时也会不自觉的过度政治化。对此片而言,如果不去预设主旋律的宣传性,只从表现斯时斯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着这样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来欣赏和体悟,那我们看到的就只有“为了(保卫)新中国、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一群人的英雄主义和时代悲欢。跟一切为了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奉献生命的人们是一样的,都充斥着单纯的可敬和可悲。站在我们这个历史的节点来看他们,去感受他们,更能体悟到悲悯的情怀。所以我喜欢那个墓碑无名,只有风声的结局。
即使粗暴地就把《听风者》归于主旋律的范畴,我也觉得麦兆辉和庄文强是北上导演里还有希望和前途的,起码他们严肃认真,坚守艺术追求。比某些投机取巧拿低级当有趣的导演,就因为找得到时下观众的G点如鱼得水可爱的多。戏里的梁朝伟一复明,就说了一句大实话:比春娇好看多了。的确如此啊,哪怕再加个志明。

 4 ) 爱是握不住的风——郭兴中与张学宁

看电影《听风者》是一件很即兴的事情,不过某天下午放假闲着也是闲着,就团了一张票跑电影院了,没有准备,也没有期待。观影效果却很出人预料,有一些意外,有一些惊喜,还有感动和心痛。
意外的是周迅扮演的张学宁完全压过梁朝伟演的何兵(不客气的说,伟仔这次演得太放松,看到最后他出席学宁葬礼嘴角努力抽搐的样子,我很出戏……不过tony演艺人生已经圆满,但求舒心,搏命则不必了)。惊喜的是从来没看好过的王学兵(对王我还停留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老实男和国内雷剧里囧囧有神的形象中)人到四十居然能把郭局长那种心思缜密感情深埋的熟男味发挥到极致,不愧是有故事的人。没有料到的还有,本以为会看到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跌宕情节,却看到的是一场风一般无痕水一样清淡的隽永情感;本以为男主角和女主角一定会俗套的互相倾心,没想到看到后来才发觉张学宁心心念念千回百转爱着的是戏份极少的郭兴中。
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伟仔的何兵和范美女的沈静了,我专门谈谈郭兴中和张学宁。
郭兴中一出场就看似个富家风流公子哥,眼中带笑的注视着张学宁。作为船王的儿子,也是香港名流公子哥圈内的风云人物,他场面铺张的宴请众人,当众和学宁半嗔半笑的调情、激吻,随后淡定却又坚决的拒绝了她送走教授的要求。他被刺杀时,我很错愕,难道王学兵只是打个酱油就走人了?没想到数分钟后他一个转身,已经是我方701侦听局镇定严肃的扑克脸局长老鬼了。
通过两人简短的对话,我们知道了郭兴中的双重身份,他既确是郭氏船王的儿子,也是我方特工人员。追学宁的那五年,是工作的一部分;明里拒绝、暗里配合被刺成重伤放走教授,也是工作的需要。
张学宁面如止水,公事公办的交接完工作,略有点气促的“局长再见”后迅速拎包走人,似头也不敢回的步出办公室,关好门,才重重的出了一口长气。我第一次觉得奇怪,为什么她会慌张成这样。她机智、沉稳、冷静、内敛,她可以巧笑嫣然的觥筹交错,也能在俄顷间铁手擒敌,哪怕面对死亡的威胁,她几乎都可以气息不乱。为什么会强抑着慌乱才能进退自如?
接下来,和阿兵在火车上,闭目沉睡的学宁被噩梦惊醒,梦中闪回的是她捂着郭兴中的嘴刺杀他的血腥画面,还有她那时仰面忍耐的表情:双眼血红、青筋暴突、呼吸沉重窒息。我再一次觉得很诧异,这一段“大水冲了龙王庙”误会,到如今也已解开,何况郭兴中重伤未死业已痊愈,学宁为何对此耿耿于怀而成为她的梦魇?如阿兵所说,是她最不愿回忆的痛苦往事?
再后来,两人再无私人交集。哪怕为了训练阿兵而几日没休息时,郭兴中坚持“休息一天,这是命令”,学宁浅笑“我也要执行你上一个命令”着走开,我也没觉出一个几乎是在宠爱,一个几乎是在撒娇;哪怕学宁病倒听阿兵说局长又迟到时脸上所有所思的表情,和郭兴中来探时长辈般温暖的关怀“饿了吧?”,我也以为两个人只是上下级间例行公事的互相关照。直到——
郭兴中轻描淡写的告诉学宁,阿兵对她有好感,让她与他多接触。学宁停下脚步,半响才僵硬地反问“你说什么?”(ps:当初学宁要郭兴中送走教授便以身相许时,郭兴中也这么问过同样的一句话,但心境是大不相同。都是不敢相信,不过学宁是失望,兴中大概就是欢喜了)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学宁诧异于阿兵对自己超出一般的感情,但我却感到她望向郭兴中时混杂着生气和惊讶的眼神,不是因为阿兵的有情,而是因为兴中的无情。当她被激动的阿兵抱起,她仍旧是僵硬的,头搁在阿兵的肩头,眼睛却茫然看着默默站在一旁的兴中。兴中似不经意的侧开目光,带着点笑,静静融进周围的人群,身影逐渐黯淡模糊。学宁这才慢慢把僵直的手抬起,拍在阿兵背上,好吧,如果这就是你想要我做的……
这时候我才迟钝的发觉:她在爱他。
因为爱他,所以当初对他说“我人就是你的”不仅是想要留住他的性命,更是坦白自己的真心;所以在抛下郭兴中的“尸身”逃离香港时,万分险况下,她百忙中居然回首凝眸注视着这个她以为死去的男人;所以当他死而复生以同志的身份出现,她才会惊喜而慌乱,喜的是他还活着,乱的是从前他的情意竟是奉命做戏;所以在他无关痛痒似的把她推向其他男人时,她也没有遵从命令,反而不动声色地和阿兵划清了界限……
还有她在刺杀他时,那痛苦的表情,不得不痛下杀手的决绝和愧疚,都是真的。伤害他并非她所愿,这一刀也成为她永不能抛却的牵念和回忆。
张学宁对郭兴中的爱到底源于何处呢?不妨先看看郭兴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起初你以为他是个草包富二代,可是在双重身份间变化自如的郭家大少怎可能胸无点墨,无论智慧谋略心思都一定是拔尖儿的人物。再从他和何兵的第一次交锋来看,仿佛不经意的一握手就差点让阿兵痛得跪地求饶,说明郭兴中这个人绝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铮铮奇男子。
我一直认为,人的本质无论是优秀或糟烂,时间一长都会显露端倪。郭兴中追了学宁五年,想来耳鬓厮磨、欲拒还迎、戏假情真的各种交锋是少不了的,郭兴中就是再扮得绣花枕头一样,张学宁也是能感受到他的吸引力的。长达五年,便是草木也动情,只是碍于身份的限制,学宁控制得很好。直到被迫刺杀他后,学宁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他的安排,他拼死受她一击,只为了配合她完成任务;再回忆起过往种种,那个看似被她欺骗利用的郭兴中,其实一直在默默的帮助她。如张学宁这般冰雪聪明定会懂得,之前兴中所付出的一切,在这一刻便有了意义,那一刀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一刀刺在他的身上,也刺在她的心里,这种痛和甜蜜,将是永远,永远的。
那么郭兴中对张学宁又是什么感情?看到后来我们知道,他也是爱她的。而且之前并非无迹可寻。最明显不过学宁生病时,我们看得到的是阿兵的床前看护,看不到的是每天兴中定点和阿兵交班,一句抱怨“局长你又来晚了”就知道兴中每天必到,而且每次来了都和医生谈学宁的病情谈很久。如果不是切切关心,怎么会婆妈至此?学宁牺牲后,是他亲自扶灵回来,肃白的风衣掠过他冰冷沉重的面容。工作依然要继续,可是夜里他合衣仰躺在沙发里,双目无神仰头枯等黎明的那个表情令人心痛。当然,最重要的那场焚烧遗物的戏,是全片我唯一看得流泪的:面无表情的将一页页资料慢慢投进火里,直到举起她的相片,她恬淡的面容似乎还很鲜活,郭兴中几乎呻吟着呢喃了两遍“怎么会?……怎么会?”面容耸动,终于哭了出来。他已经忍耐了太久太久,到这一刻才发泄出悲伤。(这一段戏真是看得人热泪喷涌,王学兵拿捏得太到位了!)
好悲伤哪,“怎么会?”是没想到她运筹帷幄竟会突遭暗算,还是没想到她年纪尚轻还以为手中还有大把时间,如今却阴阳两隔。想说的话,竟一句也无处可诉了?
两人唯一的一次直面对方的心事,当时看起来也像是一个玩笑。学宁:“我有必要知道你的任务吗?”(想问也问得这么婉转自持)——兴中衔起一根烟,没点上,避开她的目光:“我要去接近怡和大班的女儿”(看起来很轻松的回答,手指很稳定没有颤抖,可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又何必用烟掩饰波动的内心)——学宁目光闪动,默了许久才涩涩的“哦”出了一声(嘴里压下来多少话才会忖了半天忖出一个字?)——握手,离开,走到门前倒转回来,学宁:“如果我让你终止任务,你会吗?”(到底是意难平,无论如何也要问出来)——沉默,抬眼,兴中微笑着注视着学宁:“你不会的”(好想打人哪,你太了解她,也太了解你们彼此的个性,这么清醒是会以痛苦为代价的啊)——学宁轻笑“再见”,快步行出(不落痕迹也不留余地,就这样白茫茫真是洒脱干净)。
这是张学宁人生最后一次表白,很快她就被乱刀刺死。郭兴中悔也好恨也好,学宁也无从知晓了。按照两个人的性格,都有钢铁般的意志和自控力,都是骄傲而又绝顶聪明,对彼此的心思洞如明镜,只是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年代,两人各有执着,从不肯将个人情感凌驾于理想之上,最终就像雪里深埋的炭火一样,炽热燃烧过,又静静的被命运湮没。

我是200,你是老鬼。我爱你,你是知道的;你爱我,我也是明白的。虽然我们抵死不说。相濡以沫,不若相望于江湖,既不得相聚,亦不曾分离。希望下一世,你我只是郭兴中与张学宁。

题外话:总是嫌两个人戏份太少,不知道会不会出导演剪辑版?另外也很想看看港版的。郭局长的配音是我大爱的Laughing哥谢天华。\(^o^)/

 5 ) 风过无声

整个故事是神秘的:隐藏在密林深处,破译电台密码,周旋敌人中间,人物只有代号。

整个片子都是暗色调:深色的衣服,灰色的水泥,枯草,雨季……唯一的色彩是开场时红色的礼服裙。

所有的情绪都是压抑着不能明示的:当看到敌人是上司时,她惊异地打量+挑眉,不能多问;当那件毛衣送到心里去时,他露出一个能看懂的笑容,没有多说;当听到上司要去娶别的女人时, 她的反对只是一个问号和另一个反问;当烧掉那张美丽的相片,他埋头无声地抽泣不让别人听到;当看着妻子忙碌地做饭时,他安静的看着;当墓上的只有数字,他抚摸着200三个数字;结婚、治眼睛、到墓地,妻子总是心知肚明的陪伴着,从不多语……

听风者,似乎一切都是听。耳朵听着电波,嘀嘀答答,解决一个个难题
而那些不曾言明的、听不到的声音,却是整个剧情,听,并看。

风吹过,说着一切,听者有心,听者无声


爱着学宁的老鬼,爱着学宁的阿丁,爱着老鬼的学宁,爱着阿丁的妻。好好一个谍战片,怎么被我看成了文艺片呢 ? 深刻地自我批评一下先

号称电眼的梁朝伟,这回就算是个瞎子,一样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那个阿丁。

 6 ) 超能异士的革命斗争

英雄主义•现实主义

谍战片、间谍片、特工片……无论观众怎么称呼,潜意识总觉得与英雄主义挂钩。在西方,谍战片有泾渭分明的两种样式, 007和《碟中谍》是英雄主义叙事,夸张的有如漫画情节。大多数影迷看惯了这种超现实的存在,再看另一类就会不太适应。

希区柯克的《冲破铁幕》,两个科学家为了摆脱苏俄间谍,和他展开一场长达十分钟的搏斗,笨拙的扭打毫无美感可言;勒卡雷小说改编的《柏林谍影》,主人公时时处在良心与道德的纠缠,没有一丝特工英豪的潇洒做派,最后更沦为政治角力的牺牲品;《伊普克雷斯档案》开创的著名间谍哈里•帕尔默在阴暗简陋的小寓所工作,出场时穿着睡衣叼着牙刷,身边可没有娇艳的邦女郎作陪。

从基调上看,作为“华语谍战大片”的《听风者》是向后一种靠拢的。序幕中王学兵被刺,给足了镜头来表现他的错愕、巨痛、脱力到丧失知觉,是一个写实序列,像《冲破铁幕》那段打斗一样,强调了人体的抗性,有现实的质感,和史泰龙电影里那些刀子一进一出立刻倒地的哨兵,完全不同。影片大部分篇幅局限在中共情报局,梁朝伟和周迅在这里不会遭遇生命危险,但影片仍不断通过他们动辄几天不吃不眠的细节,来反映工作的艰辛——文职尚且如此,整天蹦跶在一线的007们大概只能狂喝一氧化二氢才能保持生龙活虎。

情报局的布景更能说明问题。“老鬼”的办公室低沉压抑,天窗中射进一缕照明光,映出物件纷杂有序的办公桌,文件满满的简陋档案柜,“老鬼”陷在黑影中若隐若现的脸庞——精简高效,给来访者心理震慑——与我们印象中高敞阔气的谍报大厅迥然不同,倒有几分《锅匠•裁缝•间谍》圆桌会议室的阴沉范儿。译码中心挤满密密麻麻的工作人员和仪器,嘈杂而忙碌,没有欢声笑语,这是《24小时》CTU的作风,再看《情敌大战》那特工哥俩在空旷的办公室争风吃醋,倒像是讽刺了政府的低效。整所情报局外观毫不起眼,水泥剥落的墙壁,坑坑洼洼的台阶,远不是军情六局或CIA蓝利大楼那种气派的建筑,以色列的摩萨德号称不起眼,但在低调朴素方面还是不如我party特工。

听力•超能力

对于梁朝伟刺破双眼的举动,有观众不屑道:“傻呀,把眼睛蒙上不就得了。”不敢苟同。我不认为这是剧本的败笔。

眼盲者是否能锻炼出超越超人的听力?这在医学上是个存在争议的命题。但电影自有一套独立的艺术逻辑,区别于现实的科学的逻辑。现实里我们知道一个人功夫再厉害也打不过100个人,但看到时装动作片里主角的百人斩,不会觉得有问题,这是潜意识接受了艺术逻辑的缘故。梁朝伟少时眼盲而听力卓绝,这个设定就是艺术逻辑。既然出发点是艺术逻辑,之后的发展也要用艺术逻辑来衡量。

不妨假设梁朝伟的听力属于一门功夫,视觉神经阻断后功力精进,眼神恢复后功力消退——对于博览武打片的我国观众,这种解释一点也不超出电影逻辑。因此蒙眼无助于他恢复听力——视觉神经仍然活动,只是不被使用罢了,必须一举破坏之。

出于写实的目的,麦庄没有将梁朝伟拍成国产夜魔侠,最起码比西方大侠齐穿越的《四大名捕》收敛的多。超凡的听力不能代替视觉解决一切问题,找门需要人搀扶,打斗时也没有座头市听声辨器的神勇,若上到前线肯定完蛋。但在破译密码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阿兵从弱势群体迅速升级为无人可敌的存在。

笔者看片后想到《超人归来》,与本片的架构颇有同宗同脉:超人在影片中没有旗鼓相当的敌手,光头卢瑟没有超能力,靠氪石才一度令超人处于下风,但超人受伤后吸取太阳能源迅速恢复,一举挫败卢瑟的阴谋;本片也是一样,阿兵的非凡听觉从始至终就无人可敌,找到敌方的掩护电台对他来说就像超人捏死卢瑟一样容易,治好了眼睛耽误了听觉,类似超人的短暂受挫,但随即就靠极端手段寻回异能,彻底攻破敌人。

超人和阿兵,都太无敌,编剧只能给他们安排一点小挫折,来减缓胜利的速度。最成功的超人电影都有实力相当的大反派,若能给阿兵设计一个同样听力一流的强悍对手,会更有看头。

喜剧•悲剧

《听风者》的情绪基调跨度很大,梁朝伟出场时一副痞子腔调,嬉皮笑脸、油嘴滑舌、讨价还价,让我恍然以为《韦小宝闯情关》的那个伟仔附身。但这份鬼马气质在相亲一场戏后就渐渐失去踪影,苦大仇深的双眉紧蹙、嘴角抽搐、眼眶含泪,压低了观众的心情。

巧的是,今年已有两部这样“前后脱节”的华语片。一部是同样由梁朝伟主演的《大魔术师》,由复仇正剧缓缓过渡成了无厘头喜剧,原因是该片采用魔术题材,滥用魔术效果而不解释原理,观众会不买账,因此尔冬升只得把后半段处理成荒诞不经,来回避观众的好奇诘问。另一部是《黄金大劫案》,开篇是宁浩擅长的小人物闹剧,越到结尾越是气氛悲凉,原因是该片打“抗日救国”的民族牌,嘻嘻哈哈到底太不像样子,只能在结尾复制一把《叶问》《精武门》的悲壮情怀。

那么《听风者》为何前后判若两片呢?笔者的理解是三个字,主旋律。虽然麦庄的剧本刻意弱化了一切大形势,只展现小人物的使命和挣扎,但仍掩不住这是一部类似《XXX业》的主旋律电影的事实,尤其是到了结尾必须要升华点什么的时候,就出现了那段“建设空军”的演讲,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建军霸业》的预告片呢。

梁朝伟的性格转变并不突兀,那份市井刁民的喜感是渐渐消失的,且有爱情元素及时填充了进来,牵扯了观众的注意力。但一个开口要洋房轿车的二流子,如何化身为了工作茶饭不思的、夜不能寐的爱国义士,麦庄的剧本欠缺一点说明。是爱情?不像,对阿兵的爱情描写是早期地下党电影的“纯洁”样式,爆不出轰轰烈烈的推动力。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可能,但这并不能解释他的俏皮劲儿去了哪里,须知一个婚前爱说笑的男人,婚后是不会改变这个习惯的。是出于兴趣?开玩笑吧,陈景润算数学题也没有这么执着。想来想去,只能理解为“党的光芒照四方,党的怀抱无比温暖”,让这个唯利是图的小混混得到了感召,回头是岸、一心为党服务了。

片头•题目

最后再吹毛求疵一下,我对本片出标题的时机十分不爽。电影何时打出标题,是一个很讲究的过程,尤其是商业片,要契合观众的心理。邵氏年代,一部表现某种拳法的功夫片,会在开篇让主角来个英雄救美,使出几下漂亮的招数,然后打出银幕打出“某某拳高手”之类的标题,是一个建置式展示和说明的过程,会令人印象深刻,对影片有第一时间的认知。很多优秀的商业片都懂得这一技巧。

徐克的《东方不败》,一开始就让东方不败对抗朝廷高官,神乎其神的武功一出手,对方的坚船利炮灰飞烟灭,然后“东方不败”的标题赫然打出,明白无误的介绍了该片第一高手。枪战片《赶尽杀绝》,欧文饰演的无名氏一登场就对上多名枪手,以出神入化的技艺将他们一一击倒,最后以一颗子弹出膛的画面打出“赶尽杀绝”的标题,宣告了主角“子弹就是语言”的作风,力道感十足。最绝的是《碟中谍》,开头展示了一场异常紧凑的间谍布局,高科技道具、假布景、化妆术、智勇双全的间谍等影片主要卖点全部露了一脸,然后迅速划火柴“烧”出“碟中谍”的标题,令人热血沸腾,几部续集都延续了这一精华。

反观《听风者》出标题就很疲软,周迅一行执行了一次惊险的香港任务后,银幕亮出“听风者”的标题,可此时梁朝伟这个“听风”的人压根还没出场呀。应该安排梁朝伟显露一两手听觉神技,接着打出“听风者”,保管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有意思的是,本片英文标题直译为“寂静的战争”,倒是和序幕“杀人于无声”的情景十分吻合,但本片能在海外取得佳绩吗?

文/方聿南

 短评

是个关于我党情报人员协力抓捕“重庆”的故事。没高潮应该是故意,最后的平行蒙太奇把梁朝伟的角色捧成一个儒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再配合无名墓碑,都是说的幕后英雄。片子结尾带出些伤感和文艺气,不属于那种紧张抓人的谍战片。这版阿兵有痞气,讲的是角色的成长,难得主旋律的背景这么不红不正,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隐忍

9分钟前
  • 今晚打老虎
  • 推荐

还是没忍住,凌晨跑来看了首映。之前看海报的时候就想到了"风声"。周迅演的真的很不错,同是谍战片,感觉这个片不是很饱满。怪怪的,可能是故事本身的原因。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14分钟前
  • 无与伦比栗二二
  • 推荐

不错

18分钟前
  • 月亮站街
  • 力荐

暗算本身就不是什么你死我活红旗飘飘的革命谍战小说,何必要求电影变成这个调调呢。第一次觉得电影改编得没有失去原著的感觉,超级喜欢的说~~~而且配乐也好完美~~~(⊙v⊙) 周迅好帅,梁朝伟好萌~~(⊙v⊙)

20分钟前
  • Minene
  • 力荐

还不错。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明显的高潮。

22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敢情,这就是谍战版《画皮》。

23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比想象差了一截···

28分钟前
  • 晚安!
  • 还行

国产剧里面来说还是不错的~~~

33分钟前
  • 不顾一切的射
  • 还行

givenchy Italiana

37分钟前
  • 子都
  • 还行

周迅惯常饰演的都是敢爱敢恨的女子,此番的角色却是相反,都是憋在心里,这让周迅很难适应。于是在每次开拍前,周迅都会酣畅淋漓的大哭一场,她说"她不能哭,所以我替她哭出来"。__想起「李米的猜想」里面她有几次哭戏之后都要到远离剧组的地方释放、回神才能正常生活。她是用生命演戏的女人

38分钟前
  • Modo
  • 推荐

我感觉前面还是不错的,后面的剧情有点乱啊,感情戏份重了点,和风声比还是逊色了点。

41分钟前
  • 我想有个时光机
  • 推荐

别的不谈,小周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说不上极致却也相当不凡,与平时的她表演层次很不一样,另类的精致。配乐很好,陈光荣此次让我惊艳。

44分钟前
  • nownow
  • 还行

伟仔最后躲在眼罩后面哭真让人难受— —!!!

47分钟前
  • 日光
  • 力荐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国共谍战首次香港制造,主旋律的声音降到最低;解放初依然洋场做派的上海,让斗争少了黑白分明的乏味。第一次觉得周迅好看,再一次惊叹梁朝伟的演技。不需华丽的动作和诡谲的剧情,让整个影院窒息的魔力,尽在眼角眉间

50分钟前
  • 燕子坞主人
  • 推荐

重庆=。=

51分钟前
  • Kaleido
  • 还行

眼不见为净,后半程的“风”好过前半程的“听”,声音的放大与Casta Diva为衬的平行蒙太奇有点儿哗众取宠,一边“唱红”一边“打黑”,果真应了那句“我是重庆”!梁朝伟很久没演这类非严肃角色了,不过他演的不是密码破译员,他演的是墨镜王。

5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很失望。剧本硬伤:1、女主角在高潮戏前O了,2、大高潮男主角缺席。前三分之二虽不够紧致,总算还有微妙感情戏和惹人疼爱的周公子,后面戏剧张力完全垮掉,故事走偏。结尾,俯首甘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孺子牛,我就不说啥了,让一个复明的瞎子自残,把它作情绪高潮……我不痛快。

57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其实是三星半,主要是后半截的故事节奏忽然拖慢了。不过,平心而论,这种题材能拍成这样,大家都不容易。

60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四个字:将将就就

1小时前
  • flyff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