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布莱克

剧情片2016

主演:Hayley,Squires

导演:肯·洛奇

 剧照

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2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3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4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5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6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3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4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5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6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7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8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9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30 12:33

详细剧情

59岁的丹尼尔·布莱克是个木匠,由于心脏问题,他生平第一次需要申请社会救济。尽管他的医生禁止他继续工作,但他依然决定冒着被罚款的风险找一份工作。在他反复前往“就业中心”求职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凯蒂,一位需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流落到儿童福利院,她不得不住在一间离自己出生地450公里远的住房内。当今英国行政机构的繁琐程序就像一张网,牢牢套住两人。丹尼尔和凯蒂决定尝试相互帮助……

 长篇影评

 1 ) 我不懂低评分的人

我不懂打两星三星的人 他们没有深的感触 我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的 接触的所有的人都只会讲规则 冗长的步骤 不近人情的冷漠 根本不会有人以己度人地帮扶一把 每每这时 我就想回来 虽然也会碰到不愉快的 但大部分人都是尽量以与人方便的态度来处事

越来越觉得 这样两极分化严重的世界 离我们不远了 只有精英和普通人或者可以说是平庸 而他们善良 关爱 这种最珍贵的品质 被看的不名一文 我们被资本 被社会奴役者 毫无自由可言却仍不自知

大家都越来越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能好好听其他人说话了 尤其是看了《我爱你》和这部以后 底层人民 毫无话语权 说什么都不被重视 我从头哭到尾 几度痛哭 有些人斥责女主年轻时犯的过错 斥责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觉得不值得怜悯 但谁这一生不会犯错 如若不能给他人一个改过的机会 谁又能保证自己这辈子都步步踏对 是一种关怀

这里面的细节 无不深深刺痛着我的心 评论也是 都是些无心之人

 2 ) What kills people more?

“上午九点,称为穷人的葬礼,因为那时候办最便宜。对我们来说Dan是富人,给了我们用钱换不来的东西。”——《我是布莱克》

上午九点的葬礼

看完《我是布莱克》,想到的是马尔克斯的中篇《没有人给他写信上校》。同样两个老人,担忧着面包不足,又坚守着尊严。

然而平面的印刷对我的冲击,小于这picture。《上校》中都是上校妻子扮演着愁苦,上校甚至还是乐天的,面对迟迟未来的救济金,他只是等待着,心思清明。

可是Dan,妻子离去,独自生活。第一次申请津贴,甚至不会用电脑。

看着他一次次地在电脑屏幕前填申请表,又一次次地失败未果。

一个让人心疼的角色,却又强硬地拒绝别人保护。甚至保护起了别人,遇见了单身母亲Rachel和她的两个孩子。为她们发声,陪着她们去获得一些低微的生活补助,担心她们的生活,阻拦着Rachel做轻贱自己的事。

I DANIEL BLACK

后来,Rachel的女儿Dasiy送来她们的食物,Rachel陪着Dan去申诉。可是Dan在空荡的房间里不出门。终于,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世界上还有很多穷人。这是看这部电影时的第一念。

以善恶区分,以妍媸区分,都远不如以贫富区分来得那么无助。

哀鸿遍野,卖炭翁,狄更斯的钢笔......一直一直,一直一直,这个世界都存在着这些人群,边缘地,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欧亨利著名的一篇,一个男人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果腹,为了蔽体,为了一片屋顶,费尽心思犯罪,好住进监狱这个有保障的屋子。如果真的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我可能真的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吧。就好像Rachel,知道女儿鞋底脱胶,知道女儿在学校被看低、被嘲笑,而做出一样无可奈何的决定。

难以想象为了生活下去,很多人要经历何种程度的绝望,做出哪些无助的决定。站不到他们的立场,无法体会他们的艰涩。

电影中一个问题阐明现实的真相:

“椰子和鲨鱼,哪个杀的人更多?”

“是椰子。”

世界在向前走,大多数人已经不必担忧地生活着,只用偶尔担心一下鲨鱼,不必为面包发愁。还可以去尝试各种享受,甚至享受着生活。可是,还有人,为了温饱而艰难地寻觅着,可能没有目标地寻觅。真是一个残忍的世界啊,就像我问我自己,要不要尝试这种生活,答案必然是坚定的拒绝。甚至束手无策,只能观望着,像动物园笼外的游客,永远无法体会笼中兽的心情。最可悲的是,我可以看一摞摞的书,关于贫穷;看一部部电影,类似布莱克的生活。却只能了解,难过着,写着一些感受,什么也做不了。

真难过啊,什么都做不了。电影之外的我们,竟然也变成了无助的人,希望也帮不了我们什么,就像希望无法为他们改变什么一样。

2017.02.22 傍晚

 3 ) 世界上有穷人吗?

提问:鲨鱼和椰子,谁杀的人更多?

回答:椰子。

这是《我是布莱克》一片中的一个问题。

在知乎上存在一个同样有趣的问题:北京有穷人吗?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我没有看到。

我相信不是他没有看到穷人,而是他看到的穷人并不是他认为的穷人。他眼中的穷人,也许是电影中吃不饱穿不暖,衣衫褴褛的刻板印象,贫穷常常联系着过去,因为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一直是光鲜亮丽。而当一部电影真的毫无偏见地呈现“不可见的底层”时,我们却在拒绝这样的真诚。这就是影片《我是布莱克》在戛纳所遭遇的。

我很诚挚的向戛纳电影节的评委致以敬意,当然,更深的敬意致以导演肯洛奇。

当我们在讨论戛纳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答案很简单,当然是电影,如果你在意的是红毯八卦,我也不介意。那当我们在谈论电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电影是否真的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当然不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电影是集体创作, 商品的电影,确实最直观最直接地联系着当下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处境。可我们总在忽略这些,当我们以高尚的姿态维护“电影的艺术地位”之时,却选择性地无视他的社会诉求。当我们感恩戴德地高呼电影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角落时,却将这归功于导演的“艺术天才”,而不追究这样的天分从何而来。这就是《我是布莱克》在戛纳的遭遇。

电影的议题是关于“不可见的底层”,而这些“阅片无数”“品位不俗”的影评人,面对《我是布莱克》,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知乎提问者。曾经有个寓言叫做“何不食肉糜”?我想他们在问:你们为什么不颁奖给我们喜欢的电影?比如《托尼厄德曼》?(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戛纳一向不避讳政治,甚至直面政治,犹记得1968年五月,时至法国爆发“五月风暴”,在电影节举办期间,激进的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和特吕弗直接在台上抢过话筒高呼“外面正在革命,你们还在这里颁奖?”然后众人就走上街头“参与革命”了。而现如今,当肯洛奇在电影中践行“五月风暴”以来就在进行的“革命”时,影评人却直言陈旧?我们一直在强调实验创新,却总在说电影已死,‘这波导演不行’,以前的电影艺术是伟大的艺术。当我们为过去的价值取向欢呼流泪的时候,却无视以前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显现?这是何其吊诡的事实。

“我们丧失了今天我们怎样评价我们时代的文化艺术、我们时代的大师的思考。”(戴锦华)

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一系列的思想风暴之后,对于文学和艺术曾经坚实的价值评价标准,似乎“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似乎我们的电影中只留下了视觉奇观和英雄叙事,或者更多一点,我们放弃了直面淋漓的鲜血,我们放弃了坚固的信念,我们庆幸并且安于小资情调,文艺气息,佛系叙事?这几乎成为一种社会症候,而我们都得了这种病。

肯洛奇不是,这位老人比你我更加敏感,更加坚定的面对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他是一个终其一生不妥协地与社会不公正斗争的战士,他的战斗性如此之强以至于在撒切尔执政的两任期间完全拿不到一分钱拍电影。而撒切尔时期的“新自由主义”通过政府紧缩政策和私有化来蚕食工人阶级血汗争得的微薄胜利,表面上说缩小政府规模来减少其对“个人自由”的干预 。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到来时,政府拨款解救银行家和大资本家,同时使失业和不稳定工作等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症状加剧发作,舆论上更不切实际地丑化领救济的人。结果是工人阶级力量被削弱,劳动者硬着头皮接受更低的工资、更长的工时和更高的物价,财富则更集中到上层建筑中去。这就是布莱克所面对的英国社会。

肯洛奇从来就不是“民族主义者”,而是“世界主义者”,因为他的影片从来不局限于讲述英国人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全世界的底层和弱者。占领华尔街的口号是“我们是99%”,其实最可怕的不是百分之一的人并没有望向我们,而是我们还在望向百分之一的生活。

而伴随贫富分化的是信息障碍和技能淘汰问题,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就是“新”和“快”,我们面临有史以来第一个“老年人不是权威,而年轻人是”的时代,当我们习惯了电脑操作,已经忘记了电脑的普及仍然是我们的生命中一件从无到有的事情,我们太习惯于遗忘和适应,以至于忘记和遮蔽了我们不愿看到和无法看到的现实。那就是在我们苦苦追赶这个世界的时候,仍然有大量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弱病残”,完全没有追赶的能力,甚至,没有人给他追赶的机会。由此我想到一点,中国有1700万盲人,几乎所有的城市街道上都有盲道,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又能看到多少盲人呢?我们太习惯于我们看到的和想看的世界,以至于忽略了隐蔽的存在。

冷战终结后,现代社会快速倒退回19世纪末期的世界,重回垄断资本主义和世界的两极分化。这是一个”凡所有的,还叫他加倍拥有。凡没有的,连他仅有的都要夺去“的时代,这是一个分配不均作为基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实的时代。

“我不是客户不是顾客,也不是服务用户我不是懒人不是乞丐,更不是小偷我不是一串社保号码不是屏幕上的一段数据我按时纳税一分不少,我为此深感自豪我不向权贵卑躬屈膝诚心对待邻里尽我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不接受,更不寻求施舍我的名字,是丹尼尔·布莱克,我是堂堂正正的人,不是街边乞怜的狗,我在此讨回,本属于我的权利并要求你们,以尊重之心待我我,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个公民无所奢求,无可妥协。”

这是布莱克的宣言,也是肯洛奇的宣言。

影片的香港片名为《我,不低头》,当布莱克一次次地申请,一次次地被拒绝,他仍然强调“失去了自尊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没有低头,所谓自尊,我想就是“当我们没有说不的能力的时候,仍有说不的权力”。

叫做“希望”的东西,其实就是“拥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当布莱克一次次的重新开始的时候,现实和时间并没有给他机会。人类不具有抵抗时间的能力,电影可以。人类具有抵抗现实的能力,我们却常常放弃抵抗的机会,转而躲向电影的梦境。

“对于肯·洛奇的电影来说,重要的还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苦难的再现,不仅仅是迫使我们去正视社会中的苦难、苦难中的人群,正视那些在社会的五彩缤纷的大屏幕上逐渐隐形、逐渐消失、逐渐彻底遮蔽的人群,重要的在于他始终表现着一种直面苦难的勇气,和再现苦难中的人的勇气和力量。”(戴锦华)

片中的小女孩说弟弟“别人从来不听他说话,他为什么要听别人的呢?”我们是不是也要听听肯洛奇的话 。

 4 ) 悼词

我不是委托人,也不是顾客,或是雇主。

我不是懒人或者骗子,也不是乞丐或者小偷。

我不是保险编号的数字,更不是画面中的点。

我没有卑躬屈膝,邻居有难我会帮助他们。

我没有向慈善机构乞求,又或者甚至我压根没有期待过。

我,丹尼尔 布莱克,不是一条狗,是一个人!

因此我要求夺回属于我自己的权利,要求得到对人的尊重。

我,丹尼尔 布莱克,是一个公民,既不在那之上,也不在那之下。

 5 ) 远航吧!人生这条船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事情要从戛纳说起。201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获奖名单引发了轩然大波。 坊间看好的《托尼·厄德曼》一无所获。老导演肯·洛奇凭《我是布莱克》拿下第二枝金棕榈,但外界评价不高。恶评滚滚的《只是世界尽头》,居然拿下了评委会大奖。前方一线的中国报道团,直言老评委们瞎了狗眼。 随着资源不断流出,尤其是《毕业会考》(最佳导演奖)和《美国甜心》(评委会奖)收获好评,《托尼·厄德曼》却神话破灭。许多影迷又高呼:这届戛纳评委也没有全瞎。 但最让我意外的,还是讲述一个老头被“椰子”杀死故事的《我是布莱克》。 我认定了它平庸无趣,结果却被老导演的一颗善心所打动。他把电影技巧,完全化解在了每一个人物开口的声音当中。 许多人揶揄这部电影奉行政治正确,但从什么时候开始,“政治正确”变成了一种不正确。老生常谈,会变成了“不能谈”。 质疑大多落在了肯·洛奇一如既往替劳工阶层喊冤,令人无法站到另一边去,与无辜的他们做对立。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观众看来,布莱克并没有落到风餐露宿,坐以待毙的丛林社会局面。况且说到比惨,布莱克依然过着体面的,有渠道可以解决问题的福利社会自然人生活。那么,他的焦躁不安,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部电影抛出了一个万万没想到般的脑筋急转弯:鲨鱼和椰子,哪个杀人更多。猜对正确答案只是第一步。电影试图告诉观众,为什么椰子会杀人——那可不是因为椰子长得像你身体里的心脏。 因心脏病从岗位上退下的布莱克,走上了一条申请社会救济的漫漫之路。他被告知如果想要领取救济,就必须主动去寻找工作(但医生诊断是他不能回去工作)。布莱克烦透了这一切折磨人的规章条款,他想要上诉又被告知救济会停止,这无异于切断了他的生存之路。 对《我是布莱克》的故事进行长篇大论,无疑会陷入电影开头的无意义对话。布莱克希望获得救助,但体制却在进行长时间的筛选排除,不断做各种减法,通过这个繁琐悖惑的过程打退许多人,节约社会公共资源开支。 故事本身,令我想起来黑泽明《生之欲》的公共部门办事,皮球踢不停,但在日本人的电影里,作出反思的角色,是一介平凡公务员。再有被认为是文字薄凉的张爱玲,她提到过报上乡村女人故事。女人被夫家虐待,但在村区县法院兜兜转转,无人肯接受她的控诉。她感慨说,“无告”二字,是一种入骨的悲哀。不难从这个故事,发现许多电影的影子。 作为一个合法的英国公民,一个依靠双手的经验木匠,布莱克陷入到了网络新时代的困惑中,他所信赖的手艺和规章,全部在高龄和病痛面前败下阵来。 在能工巧匠与规矩制度缠斗的主线以外,电影还加入一个同样被救济拖累还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她偷东西,因饥饿大哭。 热心的布莱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一家子人。过程当中,孤苦伶仃布莱克和他的人生往事,也不断被翻了出来。 许多人把电影看做了怒喷官僚体制,但在我看来,《我是布莱克》更像对“好人一生平安”的冷眼旁观。布莱克在四处奔走的过程中,也发现自己陷入了不义。因配合体制问责,他需要假装写简历去找工作,却耽误了别人正事。 只要体制存在问题,那么,无论是好心帮忙布莱克的女士,还是布莱克自己,他们都会变成趋附于僵化体制的一部分。有人甚至做了反向推导,正因为西方国家福利体制太好,反而降低了他们的生存能力。突如其来一场病,只不过是个危机隐喻。 但《我是布莱克》更是一部感人,不乏幽默且努力拒绝人与人之间冰冷的通俗庶民作品。除了做得很足的焦躁感,电影更多在表现布莱克与年轻一代和小朋友的沟通,瓦解人物身上的孤独。 放在心里的人生远航,但求心安的手工书架,对隔壁小黑的尝试理解……意识到眼前的社会体制有如此这般的问题种种,你是继续冷眼,网络咆哮,还是去行动改变,用耐心和善意,对待自己遇到的陌生人。这恐怕是《我是布莱克》最令我感慨的一份真情。 不要失去卑微的自尊,更不要苟合体制,束手就擒。 如果肯·洛奇是二三十的毛小伙,我会认为他是天真幼稚傻。可作为耄耋之年的老者,我相信,从《小孩与鹰》开始,他就一直坚信真实、温暖与爱——与政治立场无关,与所处阶层无关。 我的人生到底是从哪里开始不正常的呢? 布莱克遭遇的,当然是问题。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因为放在哪个社会制度,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最关键的是,导演试图通过老生常谈,让观众看到什么。平庸的恶,迁怒于体制,恐怕都不是肯·洛奇想抨击的目标。更应该来自年轻人的愤怒,到了老导演的世界观里,变成了古往今来伴随小人物的心酸无奈,还有那么一点点自嘲。【刊载于 大众电影 木卫二专栏】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6 ) 何为人?何为尊重?

比其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冷漠,更为可悲的是生而为人的同情与悲悯在国家机器的条条框框里消磨殆尽。

《我是布莱克》基本上就讲了一个倔老头子不停地找福利社要补助的故事。虽然节奏缓慢,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段落,似乎不停讨补助的剧情还有些单调乏味,但他却让我落泪了两次,看到最后放声大哭,泪流不止。

世界上有许多人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人的痛苦和挣扎,国外有玛丽昂歌迪亚的《两天一夜》,国内有《万箭穿心》、《钢的琴》等等,但从我看过的没有哪一部比《我是布莱克》更让我感到悲哀和心痛。

因为比其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冷漠,更为可悲的是生而为人的同情与悲悯在国家机器的条条框框里消磨殆尽。

电影男主角布莱克并不是一个好吃懒做,等着领政府救济金的人。根据医嘱,他不得不停止工作。矛盾从一开始就已经摆在台面了,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工作赚钱,但政府又认为他有能力工作不予以救济金,他没了生活来源。这个人就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一样,被各个部门来回推脱,最后在永不停歇的时间面前,以死求得答案。

这样的表述是不是很熟悉?

是谁的错导致了这样的悲剧?我悲哀的意识到, 在这其中,没有人做错了什么。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自己应尽的责任,健康评估专家从以肢体末端到中心地顺序检查他的健康;预约咨询,必须按照约定时间抵达,过时作废,没有借口;福利社按照流程,先打电话通知,随后寄信;上诉申请,必须先到网上提交一份申请表格。

这些都没有错,流水线和规章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向大多数人提供便利,保护公平。然而他们都太机械而公式化,刻板而冷漠。在这样的流水线和规章制度里,总是消耗了一小部分例外的人的利益,他们小到没有人发现,小到国家机器认为这制度是完美的。

这让我想起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中写道:

“人们对于上级的恐惧远胜于对于原子的恐惧。每个人都在等待上级下达指令,他们在等待上级的电话,可是没有一个人主动的为自己做点什么。”

虽然情形略有不同,但是人们都像是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守着自己的方圆土地,从来不抬头张望,也从不用一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究竟每天都在干些什么。

在我看来,无论在怎样的社会体制,都会存在不完美,就像永动机并不存在一样。一味的去指望国家机器的运转带来一个人人平等,健康富足的社会是不现实的,就像用大数据去预测美国大选,用机器人替代记者写新闻一样。人类区别于机器的特征是富有情感,人们有爱。

在许多科幻小说里,似乎都喜欢拿人类的情感说事。它有时是人类最致命的缺点,人们因为它,混淆了视听,判断失误。但人们也因为有了它,才有所谓的“奇迹”的诞生。

男主角布莱克心中充满了爱,他大喊 “受够了!”尝试帮助那个带有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即便他自己没有钱,他也尽力而为的做书架,为她支付水电费;开导她害羞的孩子;他不去领救济粮食,因为他认为有比他更需要的人。也许不仅是因为他的善良,在这其中他找到了一个生而为人的尊严。就像在最后的高潮戏中,他写下大大的 “我,布莱克!”,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封简历,一堆 paperwork,一张表格,一个有爱的人他要得到他应有的尊重。

 短评

@balmes 结尾刻意得令人发指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欢,但肯洛奇还是那个肯洛奇,温柔敏锐,简洁动人,从不让人失望。生活中长久的残忍冷漠和其间闪现的温情与热血时刻在他的镜头下熠熠生辉,尽管调子悲观了很多,那颗赤子之心依然未变。

5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很讨厌剥离文本评论电影的人,高端是吗?跟你们所鄙视的只看文本的人比高端在哪儿啊?肯洛奇爱拍底层人民,就是原地踏步了?他拍了这么多年,想讲的事情想改变的东西都还存在,为什么不继续拍?He cares!What do you care?

9分钟前
  • unun
  • 力荐

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

12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被社会救助拖垮的自尊心、被时代变革抛弃的沦落人、被程序规则羞辱的人情味、被阶级资本无视的普通人,被动语态继续下去……和片名《我是布莱克》这个主动语态的铿锵有力截然相反,无助满满。

13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吃人的社会制度”。或许大多数观众会像那位就业办公室的女士一样,看见主角因为身体不适无法工作却被毫无道理的福利系统折腾得团团转,对他有着深切的怜悯,希望他努力配合领到救济;而我想肯洛奇更是在说,故事或许令人落泪,却更应激怒我们:配合实则是维护,要团结起来去打破、改变它

1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沒有誇張華麗的鏡頭故事,沒有拐彎抹角的電影語言,只有十分直白樸質的敘述方式,可說是一部極為淺顯易懂的電影作品。導演沒有任何一絲絲想要藏拙隱晦的意思,很直接地點出了國家社會的制度腐化及沒人性,很簡單、很克制但卻有很強大的警世意味。

17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我是一个公民,不在这之上,也不在这之下。”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年度十佳之选,用幽默的方式批判社会制度,这还不算厉害的,厉害的导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张悲悯之心,有点很像阿基·考利斯马基导演的片子。犀利的见血,足够有力量,却又不带戾气和暴力,我们仿佛能从这样的故事里看到我们天朝身边的事情,呈现出来的完全又是另外一种的态度和感觉。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影片通过布莱克这个人物道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面对毫无人情味的政府公职人员和繁复的程序化机制,作为弱势群体却只能一步步妥协。肯洛奇再次为底层人民发声,无奈中又透着一股温暖~

3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结构工整,节奏得当,叙事明了,情怀感人。没有明显瑕疵,也无突出亮点。但有很多感人瞬间。没有奢求,无可妥协。电影像布莱克一样有尊严。说多了都是放屁!

3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力荐

无所谓当不当得起金棕榈,反正就是一幅英国药丸的社会写真。你可以说它没有技巧,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发生。PS有评论真心让人炸毛: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老大爷,五十年来都在拍下层人民;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喝了几口左岸咖啡居然就要人退休——你们咋不上天呢?!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肯洛奇告诉我们,多观察这个世界,多了解身边的人,是拍出伟大作品的第一步。

3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不会电脑的老人不识卡带的孩子,时代发展太快,停下来看看身边短暂的美好唯有电影了。80岁的肯洛奇新现实主义直指当下社会中占多数的穷人,China与假鞋在英国的体制下有全球化的辐射度。全素人演员,虽有过度卖苦煽情设计,但他们代表了这一类人,开头结尾和转场的黑屏原来是向布莱克的致敬和默哀,欧盟影展。

40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欧盟展@百美汇;3.5;求天求地求国家不如求自己,姓社姓资姓共产终究姓人性;肯洛奇热血依旧,批判力道不减,在一片冷漠中熹微温暖犹存;大黑特黑西方的同时,顺便调侃了一把China;书架一段最感人,因为有爱,他们是精神的富裕者。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不错

4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真庆幸ken loach还在拍戏,一如既往的正直良善。去除一切的技巧,剩下的只有一份纯粹的审视和关怀,是切肤之痛,也是真心真意。真受不了那些自以为是的负面评论,他们不会明白一个艺术家真正动人的是一颗真心

48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后半段进入超市开始有点跳,也在故意拔,肯老是在重复自我,但依然是部感人、不乏幽默而且努力拒绝冰冷的通俗庶民作品。踢皮球的焦躁感做得很足(我想起了《生之欲》…)。至于不成问题的问题,放在哪个社会制度见仁见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来者与青年一代、小朋友的沟通。椰子与鲨鱼的人生远航。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nziff1 深知不是最众望所归的金棕榈,也差点被短评里的一星吓得放弃,但庆幸还是带着了解英国人民疾苦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然后带着摸了一脸的泪水离开。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过洛奇的太多片子,并不执着于要求年近八旬的他超越自我,但即便这是一部太重复自我的电影,讲一个如此触动的故事又有什么错吗

54分钟前
  • 弗兰克 行
  • 力荐

去年战胜《托尼厄德曼》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影片,确实好!比后者更朴素,犀利。人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必须这样直视现实与人生,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人性、理想及情怀。我们被娱乐票房完全控制了的电影业界,应该清醒一下了。

5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欧盟电影展展映】满满都是对英国社保制度的猛烈批判。演员都很好。主人公被无形而死板的社会规章碾压的冰冷遭遇让人同情,社保中心的冷漠与主人公和单身妈妈相互扶持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结尾更是提出了有力控诉。虽然略显说教,但也充满力量,引人深思。更可悲的是,在你国这根本不算什么

5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