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晓

韩国剧韩国2020

主演:金瑞亨,柳德焕,朴勋,安智浩,文成根,闵镇雄,徐夏,全锡灿,白秀章,朴哲民,权海骁,赵汉哲,尹灿荣,张荣男,徐荣柱,韩汝云,太元硕,金赛纶

导演:李政勋

 剧照

无人知晓 剧照 NO.1无人知晓 剧照 NO.2无人知晓 剧照 NO.3无人知晓 剧照 NO.4无人知晓 剧照 NO.5无人知晓 剧照 NO.6无人知晓 剧照 NO.13无人知晓 剧照 NO.14无人知晓 剧照 NO.15无人知晓 剧照 NO.16无人知晓 剧照 NO.17无人知晓 剧照 NO.18无人知晓 剧照 NO.19无人知晓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3

详细剧情

  该剧讲述女主角因为连环杀人案痛失最爱的朋友,时隔19年她再次追踪连环杀人案,揭发巨大的恶的真实面貌的故事。  金瑞亨饰演重案组刑警车英真,她因年幼时没有守护最爱的朋友,怀揣罪恶感和愧疚,负重前行,立誓要揪出凶手。  柳德焕饰演新星中学科学教师李善宇一角。他对学生倾注了多少的感情,就受到了多 少的伤害,甚至更深。本意想要离开教团的他却在周围人的挽留和劝导下,来到了姐夫担任理事长的新星中学。在那里他遇到了内心多情温暖的孩子。

 长篇影评

 1 ) 一部充斥着矛盾和牵强的电影

看完这部片子相当压抑,相信大部人都有此感受,只是大家压抑的点有所不同,我是被影片前后的相互矛盾,那种近乎变态的结尾却要以是枝裕和不痛不痒的方式去表达而感到压抑。

影片观看过程中以下牵强的点一直在脑海中徘徊:

惠子这种毫无责任感(无论是家庭责任感还是社会责任感)的母亲竟然养育了以明为首的四个如此懂事的孩子?我一直觉得原生家庭健康度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但不是必然的,孩子的基因和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自己的走向。然而四个不同生父的孩子性格居然出奇的一致,都那么乖巧和听话。实在很难想象。

惠子的很多孩子他爸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游戏机房店员有一份正常收入的前提下惠子为什么不靠一些儿童组织和机构去协调生活费,偏要靠一己之力?虽然影片后面提到如果靠儿童组织那势必兄弟姐妹会分开,也许会被不同的家庭所收养。然而一个不愿意彼此分开而选择艰难地走下去的家庭,不是应该充满了许多的爱吗!由这样的爱构建的家庭是不会最终以那样的方式支离破碎的。如果是可以如此轻易为了自己的幸福或者更大意义上是卸下自己的包袱而抛弃孩子的人何不早点为孩子找一个至少愿意抚养自己的家,你真的以为十几岁的明可以强大到承担你都承担不了苦海吗?

惠子这种女人是无脑的,她让孩子不要上学因为读书没用,她让孩子不要出门因为出门了他们就被知晓了。这个用下半身思考的女人,经历过那么多男人但从来没留住过男人。经历过那么多生产却从来没思考过养育,也许你说她经历的都是糟糕的男人或是日本当时男尊女卑的现象造成她的遭遇,但这从来都不是个人责任缺失的借口。

明在妈妈一个人辛苦赚钱养家的前提下懂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未免有点太懂事。不仅操持着所有家务,关爱兄弟姐妹,特别向往读书,晚上还会自学。那种他年纪应有的男孩淘气、脾气、血气去了哪里?在他这个年纪特别是男孩,拥有这种隐忍度和克制度是很可怕的。只有后面他开始结交不良少年在超市里偷东西、邀他们上门打电游,家里乱到看不下去,这才接近了他年纪孩童的日常。

明在明明知道妈妈联系方式的情况下,在生活拮据到如此地步时还一意孤行地选择继续活在无人知晓下,虽然之前当妈妈以山本家接起电话的时候明已经知道妈妈抛弃他们了,那种志气也好赌气也罢,偏要到只剩三个硬币的时候才肯打出最后一个求救电话,你是不是忘了你只是个孩子?还是你不想破坏抛弃你的妈妈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志气是不是应该留到18+?

明和京子在小雪不能动弹的情况下竟然选择沉默?不报警不送医还没有一滴眼泪?这个家庭前半段的热闹恩爱场面哪去了?那个懂事的大哥哥哪去了?被樱花来冬雪去的一年整的都不成人样了吗?还有那个阴郁怪异又善良的女学生,和这几个小野孩玩在一起,竟然还默认地和明一起“搬行李”,也许她也想加入无人知晓的行列,可是这近乎变态的反应真是让人汗毛竖起。

明的活动范围其实不大,那些超市工作人员,房东应该是眼睁睁看着明从一个正常的邻家男孩到后面衣着破烂的小乞丐,工作人员有给明提供过期的食品以维持生存,房东太太也不经意间看见他们家的情况,但是居然没有一个人过问一句你们到底怎么了?大家只是谈谈地看着你们的处境变糟,变得很糟,可是也只是看着,如此而已。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想要揭露的社会冷漠,即便这般冷漠,也未免时间太久,欠费、偷盗等行径终究也会被动地被这个社会所知晓吧?

这样的矛盾和牵强整整延续到剧终,在看了电影所改编自的原版新闻后终于化解了,我有了答案。

真实故事是“惠子”确实抛弃了孩子,后来还因此被起诉。“明”确实以类似的方式处理“小雪”,可是“小雪”是明和他的伙伴打死的,邻居因为发现这个家里只住着孩子而报警,警察在家里还发现了另一个“小雪”......

这个世界本没有明,这是是枝裕和虚构的明。这个我觉得都不值得搬上荧幕的故事在导演向来云淡风轻的影风中变得特别怪诞。这本应表现出强烈情感和冲突的故事被美化了。令人发指的问题就这样被避重就轻了。沉重的故事背后响起的是小清新的配乐。

我不得不说我虽然喜欢是枝裕和但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把日常和苟且美好化是文艺人的通病,但是把不堪美好化,还是以是枝裕和的形式, 实在是太牵强!

 2 ) 温暖和冷漠共存,这才是无人知晓想讲述的

你14岁的时候,又一次跑去跟妹妹的生父借钱。他躺在自己的计程车里睡觉,你不敢打扰他,在修车厂的废弃轮胎上忐忑的等待着这个男人沉睡的结束。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醒了,走出车外,没有看你一眼。你一脸平静,视线黏在了他身上,好像一个隐形的人。

《无人知晓》中一个简单的片段。

明的扮演者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精彩的诠释,击败梁朝伟,成为戛纳最年轻的影帝。同年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被封为亚洲英雄

1988年的日本发生了著名的西巢鸭弃婴事件,人们在西巢鸭的一所公寓里,发现了一个孩子的尸体以及其他三个跟尸体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孩子们的母亲已经改嫁他人,遗弃了这四个孩子。

15年后,是枝裕和,将故事进行了改编,搬到了大荧幕上。导演的镜头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旁观者,以近乎苛求的冷静重新将这个故事赋予了本不该有的意义。

影片从单亲妈妈偷偷带着四个孩子住进一所公寓。其乐融融开始,不疾不徐的展开,母亲毫无征兆的为了新生活遗弃了四个孩子,孩子们习惯性的继续生活下去,所有的变化都写在细节里。

不停入镜的鞋子由崭新慢慢变脏,逐渐没有了干净的衣服,出门前要不停地试衣服。

躲着收水费的人到停水停电,食物从紫菜包饭到泡面汤。

最小的妹妹因为疏于看管失足摔死,被埋葬在生前一直想看的机场里,孩子们收到了母亲寄来的钱,继续相依为命,积极的挣扎下去。

从很多种角度看,导演都在把这个悲惨的故事打造成温情的励志电影,而真实的故事,却特别的残忍。

真实的西巢鸭这座公寓里,共有A B C D E五个孩子,最大的男孩A并没有像影片中的明那样,交到了希纱这样善良的朋友共同呵护这个家庭。最小的E,是被A结交的不良朋友暴力虐待致死,起因只是饥饿的E吃掉了A朋友的泡面。而影片中调皮的茂,也饿死在了家中,尸体被藏在了衣橱里。

最终被房东发现后,事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A因为藏匿尸体罪被强制收容一年,而遗弃孩子的母亲获得缓刑,要求继续抚养B跟C两个幸存的女儿。

很奇怪是枝裕和在选择改编电影时,选择了弱化故事的冲突。母亲遗弃了四个孩子,留下一张字条,孩子们也表现得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曾在知乎上有个问题,询问经济崩溃的前兆,有个答主给出了日本自杀率的曲线,显然在经济衰退的前期,日本的自杀率达到了一个巅峰。人伦崩坏有着预见性的天赋,无人知晓的故事也发生在1988年,恰好是日本经济崩溃两年前。

这样一个悲剧下,理所当然的应该有一个冷酷的反派角色。但影片所塑造的反派母亲在不多的与孩子相处中,悉心的像一个阳光妈妈。

她带孩子苦中作乐,共同玩耍,醉酒也不忘夸奖等待的孩子们。即使是无情的离开,仍会在留言里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导演无意指责母亲,这个故事是在控诉别的事情。

影片中有一幕,房东太太去明家索要房租,她打开门,发现无人看管的孩子与屋内的一片狼藉,一阵错愕。

四双眼睛对视,房东太太戴着手表,戒指,项链,怀里抱着一只狗,屋里的孩子们穿着简陋的衣服,席地而坐。错愕之后,房东拍着怀里的狗转身离开,好像自己没有看到这一切。我想这才是导演想要控诉的吧。

关于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有这样一个经济学解释:人口密度越高,你跟一个陌生人第二次见面的机会就越少,你帮助一个陌生人的预期回报就越来越少,陌生人之间自然变得互相冷漠。

这个解释似乎过于冰冷,没有人情的温度,但真相何尝不是这样,只不过复杂如我们,一边指责没有人再扶老人过马路,一边抱怨三姑六婆对自己的生活太过热肠。

现在的人都太冷漠。”你常这样说。

《危楼愚夫》中,主角放弃逃生的机会,重新回到那两栋危楼中疏散住户,换来的是被他所拯救的人殴打在地。

栖居底层,为了维持生计,不敢让警察抓走虐待自己的丈夫。当一直念叨的热情真的来到身边的那天,你又惊恐地后退拒绝,反身回到自己房间。直到那天轰隆一声,大楼坍塌倒下。

你明白了,冷漠的不是“别人”,而是包含你在内的所有冷漠群像。

电影播出两年后,俄罗斯真的有一栋居民楼因天然气管道爆炸而倒塌,死伤惨重。

年轻的我们都希望像20岁的王小波,天上地下没有任何东西能锤得了我,把任何不合意的关心都当成甩不开的口香糖一般嫌弃。也许我们对任何非恶意的友好保持一丝接纳,西巢鸭事件就会少一分发生的可能性?

《无人知晓》是一部独特的电影,导演用一个个细节把一出人伦悲剧打磨成温情电影,没有情感的宣泄,就像明的眼神一样,忧郁,隐忍,过目不忘。

影片最终定格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孩子们收到了妈妈寄来的钱,他们又可以相互扶持生活下去,无人知晓。

这个世界很冷漠,但还好你我依然在一起。

是枝裕和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导演。

别的导演拿到这个题材,会把BGM一开,说:都给我哭。

但在他的手上,却始终有照着一道阳光在这群孩子身上,淡淡地保持着温暖。


文章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推荐阅读:《按摩棒电影史》:色情按摩起源于妇科治疗?这部腐国电影道尽豪门女人的寂寞。微信后台回复【423】提取文章。

我的主业是挖掘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3 ) 无人知晓的时间

无人知晓的时间

柏邦妮

《无人知晓》,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一部电影。主要内容是讲一个叫福岛惠子的单身母亲,生养了四个小孩,分别是十二岁的长子明,十一岁的女儿京子,五岁的儿子茂,以及三岁的女儿小雪。这四个孩子,来自四个身份不明的缺席的父亲。惠子是那种女性:已经到了在灯光下看才会觉得美丽的年纪,巨大的眼袋显得她憔悴并且有些严厉,但是她的撒娇般的声音,少女的装扮,以及金棕色的长发,都使人看不出她是一个“母亲”,看不出她准备承担生活给予她的沉重。她的逃避方式就是将孩子们藏匿在房间里,不允许他们外出和上学,向所有人隐瞒这一切,同时,向自己撒谎。因为,“我也有幸福的权利啊”,她两次离家出走,第一次走了一个月左右,第二次再也没有回来,她选择在东京的某一个区,和男友同居。摄影机停留在这个狭窄的房间里,拍这四个孩子的生活,他们的命运。

这是一出悲剧,但是电影中毫无怨怼和仇恨,也没有嚎哭和呐喊,气质平静从容,光线明亮,音乐轻快,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静静的日常描写。波澜不惊,但并非无动于衷。只有在长久的注视中,才能感受到这平静之下的东西:深沉的绝望,恐惧,强烈的情感,不甘心,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渴望。碾碎,蒸腾,翻滚,又重归平静。电影透露出无比强大的力量:那是努力活下去的生命能量,也是超越这一切的生命规律。

在电影中,引起我兴趣的时间有两段:一段是惠子第一次离家出走,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一段是惠子第二次离家出走,直到影片结束,大约是一年的时间。与其说,时间本身引起了我的兴趣,不如说,是时间的表达引起了我的兴趣。是枝裕和用独一无二的方法表达了他的时间。

一是四季的更替。电影中一年的时间,以夏日福岛一家搬进新居开始,以夏日福岛家的孩子走向街道结束。中间经历了圣诞节,新年等节日。是枝裕和通过四季的更替来写时间:深秋,明出外围上了围巾。秋冬,母亲还未归来,孩子们一边在窗前等待,一边在玻璃上的白气里写字。春日,樱花满枝。夏日,蝉鸣大作。没有冷气也没有风扇,房子已经断水断电,四个孩子憋在房间内,静静的捱过苦夏,一言不发,每个人皮肤都是湿漉漉的,头发粘结。夏末,小雪意外死去,明和外来者纱希一起,将小雪埋葬在飞机场边的空地。夜风凉爽,吹动了他们的头发。是枝裕和以日本传统文学的方式,如散文,如俳句,写景物的变幻,四季的更替,时光的流逝。

二是细节的变化。一个细节是指甲油。在影片开始,一日晚归,惠子兴致很高,给京子涂上了自己的指甲油。父亲据说是音乐制作人,渴望弹钢琴的京子,有一双白皙修长的手,鲜红的指甲油使那双手更加美丽。次日惠子第一次离家,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影片并没有从对白中透露确切的时间,只是特写了京子的手,指甲油已即将脱落殆尽。

一个细节是蜡笔。小雪喜欢用蜡笔乱涂乱画,在影片开始,她有一盒几乎全新的蜡笔,整日涂写,非常快乐。当外来者纱希,一个在学校饱受排斥几近自闭的女学生,第一次走进福岛家的时候,她的脚被一个小东西硌了一下,那是一个只有黄豆粒大小的蜡笔头。小雪,这个小女孩,喜眉笑眼,在电影中只外出过两次,被放在箱子里,拖进了这个家,而又被放在箱子里,拖出了这个家。最后,连同箱子一起埋葬。这个小女孩,用蜡笔涂涂抹抹,不知消耗了她多少时间。而这残余的蜡笔头,又使人想到,除了画画的时间,她的短暂的一生,其实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寄托和可能。
一个细节是钱。惠子第一次离家,给孩子们留下了一笔钱,约有一万日元。明每日记账,当作算数练习。一万日元的纸币已经没有了,渐渐的,一千日元的纸币也没有了。桌面上只有一些零散的硬币。昔日一本正经记录的账目,渐渐被孩子们的涂鸦盖住。最后,小雪遇难,明试图给惠子打电话,手心里只剩下三枚硬币。钱的减少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三是真实的时间。所有的电影,都试图使观众相信,在场与场之间,在镜头与镜头之间,那被剪辑省略的时间,是真实存在的。银幕上发生的一切,不是编造的故事,而是真实存在于某一个世界的。电影创作者试图让观众进入到这个完整自足的电影世界,相信叙事时间和客观时间是同步整一的。为了得到“真实的时间”,是枝裕和用了一个“笨方法”:电影的拍摄时间,就用了整整一年。他以纪录片创作者的耐心,耐心的等待着他的世界,慢慢的发生,构建,变形,成熟。

因此,电影中的孩子们,真实的长大了一岁。明的扮演者柳乐优弥,从一个十二岁的男孩,长成了一个十三岁的少年。那种从童稚,生涩到渐渐的成熟,摄影机纪录了整个过程。几乎每一场戏,孩子们都在慢慢的长大,这种变化肉眼察觉不到,但是却又很明确。每一秒钟都不一样,因为他们是真实的生命。

电影中的房间,被剧组租用了一年,能清楚的看见,一个新鲜整洁的小家因为失去了母亲——这个灵魂人物,是怎么慢慢变得破落,肮脏。阳台上孩子们种在饮料瓶里的植物,也真实的春生秋杀,经历壮大和荒败。孩子们身上曾经合身,崭新的衣服,慢慢的破旧,缩小,变得局促不堪。因为无人修剪,他们的头发像野草一样,慢慢的盖过了脖颈和眼睛。

我觉得这样写时间很厉害,是因为:
一来,电影里的时间是审美的时间。这样流逝的时间是有美感的,不再是孤零零的时间,而是增加了很多附着之物,是可以观赏,可以品尝的时间

二来,电影里的时间是凝视的时间。用极其细致,幽微的细节,去写时光的流逝,如果观众不动用全部的注意力,耐心的观看,就会不知其所以然。电影邀请观众,和剧中人一样,静静的呼吸,静静的凝视。而当你长时间的凝视着那个世界,那个世界也会转头来凝视着你。作为观众,内心的世界就这么静静的被开启。

有时,在不断重复的日常场景中,在日复一日的更替流逝中,观众甚至会觉得“时间”似乎已经停止了。没错,因为这群被遗忘的孩子,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他们的命运无人关心,他们的时间也变得不再重要。这“凝滞,停止”的时间,就是他们的时间。

三来,电影里的时间是充满感情的时间。在这部电影里,丈量时间的工具不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一天,一个月,一年。一个女孩,指甲油从鲜亮夺目到暗淡脱落,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说是二十天,也可以说是一个月。高明之处,并不在于时间的“精确”,而恰恰在于模糊。当你开始这样猜测的时候,那个女孩的生命,已与你的生命悄然连接。

电影以这样的方式,要求观众动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呼应电影,参与电影。在这样的电影中,时间不是一个剧作的元素,也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其中一个饱满的角色。时间变成了一个充满感情,正在生长,切实可感的角色。

同时,时间也超越了角色,成为一种规律。在电影的结尾,明照例去便利店后门等待,好心的店员将过期的食物送给他们,而京子,茂和纱希则在对街等待着他。四个人一起走向街道,茂照例去自动售货机和投币电话里找别人遗落的零钱,他因为捡到一枚硬币而欢喜。经历了生离死别,这群孩子们一如以往的生活着,似乎有些淡漠。而这分淡漠,正写出了时间的残酷与伟大。那份如常的平静,写出了时间的本质,这就是生命的规律。






 4 ) 西巢鸭弃婴事件

西巢鸭弃婴事件 (来自网上)
  
   一个女人跟一个男人生了一个儿子,三口子住在一起。男人跟女人说,已经去帮他们的婚姻和孩子做过登记,所以一切都合法没问题。当孩子六岁却还没有收到叫孩子去上小学的通知单时,女人跑去有关单位询问,才知道男人骗了她.. 不管是婚姻还是孩子的出生,都没有登记,他们根本不算有结婚,孩子也没有入籍。这时男人也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家出走,没有再回来过。於是女人的生命出现了剧烈转变。
  
    她在后来的八年裏,持续跟不同男人生下了另一个男孩 (年龄不详) 和三个女孩 (当时分别是七岁、三岁、两岁),五个孩子都没有报户口;当她去百货公司上班时,就由大儿子在家照顾弟妹们。1988年的某一天,她把孩子们留给当时14 岁的大儿子照顾,自己跑去跟别的男人同居。孩子照顾孩子的六个月之间,女人偶尔会打电话回家,叫大儿子出来见面,除了问问家裏情形之外,也顺便拿为数不多的钱给孩子。大概是六个月之后,房东发现家中没有大人,於是向警察报案,这事件因此曝光。
  
   警察在孩子家的衣柜裏发现一具小男孩的尸体,应该是以前生病死去,做妈妈的却没有处理,只是把死去的小孩塞到衣柜裏去 (可想而知这个家曾经有多臭)。警察同时又发现最小的妹妹不见了,结果在某处山裏面挖出两岁小女孩的尸体。事情究竟是怎麼发生的,细节并不是很清楚,不过多数的说法是说:小女孩因为肚子饿,所以把大儿子的朋友 A 留在他们家的泡面给偷吃了,朋友 A 很生气,决定要处罚小女孩;A 当场把小女孩像球一样地给踢死了 (大儿子当时也有在家,有的说法是他也有参与打妹妹,只是打了一会儿就跑去看电视了),於是大儿子和朋友 B 就把小女孩帯到山裏给埋起来。
  
   最后做母亲的好像是在电视上看到整起事件,认为可能是她的孩子们,因此才出面。她被判刑要关三年 (但缓刑四年),14岁的大儿子因伤害致死和弃尸被判有罪,被送到少年管训机构,朋友 A 和 B 也都被送去不同间的管训机构。另外两个小女孩被警方找到时,已经极度虚弱且发育及营养都不良,事后被妈妈带回去了。
  
   1988年,在东京西巢鸭的一个房子里,人们发现了一具腐烂的儿童尸体和三个浑身脏兮兮已饿了很多天的儿童 , 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被称为西巢鸭弃婴事件。
  
  
    当年刚刚从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是枝欲和也看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开始以这个事件为原型编写剧本,当年就完成了。然而事隔十五年之后才开始开拍这部电影。这中间是枝欲和曾在电视台里拍纪录片,曾拍过三部电影,生活几度变迁,但西巢鸭事件一直没能从他的记忆中抹去。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这部《谁知赤子心》。
  
  尽管影像的风格如此优美,4个孩子的笑脸如此可爱,但故事带来的无望深深浸透了每分每秒,再加上主角是孩子,一段“风中的塑料袋”式的何处是我家,我的未来在哪里的苦闷,我花了3段时间,才慢慢将这片消化完。
  
  日本电影向来喜欢向光拍面部,脸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所带来的朦胧加美感,用在这部电影里,似乎尽力书写其中美好的一面。但无人知晓是为了社会的冷漠,这种冷漠不需要风格的助力,光看故事的一步步发展,就足够让人感同身受。而美好的风格,反而带来一些欺骗性,“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看完后,不经这样问,于是找到原来的事件,就有了前面的那段转载。
  
  不仅仅是在就事说事,影片进行到一半加入的年纪大一些,约是中学生的女孩,一方面家里似乎不错,却整日逃课坐在公园无所事事,另一方面为了帮几个孩子的忙,自己去赚钱“我只是陪着唱了卡拉OK”,与这些孩子的母亲成为比较,这其中道出的日本年轻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山谷深潭,无法见底。
  
  结尾,是希望也是无望,重新想起的轻快音符,重新组成的4个人的家庭,将面对怎样的社会,都是让人难以轻易忘记的事。

 5 ) 说一些

日本人处理他们的经验的方式时常是反转的,也就是说,如果对他们的文艺有所喜爱,则这喜爱易建立在误解之上。在这类影片中,他们对虚构的现实表现出的超出常理的无力感,只能因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压抑而得原谅。在电影和小说中,日本人处理现实的方式很有限,就是由三个词连成的一个过程:压抑—逃避—暗爽,西方人不懂也不屑逃避,他们的精彩来自和现实永不言退的碰撞,中国人则常常结合境遇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你无法苛责的逃避,而日本人的特长却在于用漂亮的自爽爽他使人忘记他们的逃避,他们对孤独感的绝对崇拜像个滴注器,持续的输给依靠文艺了解日本的我们所必需的多巴胺。因此你会发现,当影片处理大写的“孤独”时,灵感频现,比如京子的指甲油,小茂的泥巴,小雪那会叫唤的鞋,尤其是明在母亲刚离开后直面外界时的茫然以及由一条围巾牵扯出的思念;我不清楚是否所谓的“真实的故事”即是第一篇评论所引的报道,也不确定导演对它的现实期望有多高,然而就影片来说,当它约在一小时后始涉现实,始向外界寻求沟通和路径,也就是讲明的犯罪倾向时,人物的内心却简易至漫画化:在“朋友/罪”和“孤独/自由”间宁选前者;孤独就像是日本人的墨菲斯托,诱惑他们献出灵魂以获得短暂的安慰,剩下腐坏的肉体他们将其包上层层糖纸,手捧这糖果木乃伊面向阳光,留给我们一个虚构的剪影,在这部影片中,这层层糖纸即是不断闪现的以轻松愉悦的背景乐为标识的光亮片段;然而,也许导演也觉到这由对孤独的惧怕所主导的自慰式处理并不能为它的现实效果增加砝码,所以,当明重回四人小屋,影片再次缩回触角,这一次,这四个孩子将彻底放弃和现实抗衡的兴趣,持续的走向自娱自毁的小世界,影片以打包的方式使我们吞下这糖果,于是腐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有趣的是,这种反转现实的逃避如果有效,皆是被压缩进了少年和青春期,比如这一部,还有某种程度上极为相似的《萤火虫之墓》,以及他们拿手的一干青春物语,似乎他们也知道一旦以成人为载体,一再的回避现实经验只能让人敏感于他们的刻意和自恋,这过犹不及的方面有《松子被嫌弃的一生》和《秒速五厘米》,而无兴趣于创作过程的观众则会认为:“你能要求孩子做些什么?”——他们始终懒于区分影片中的“孩子”和他们心中的“孩子”。起初,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剪辑不够经济,因它徘徊在治愈和现实之间,不够纯粹,它不会虚构一个怪大叔来治愈(《菊次郎之夏》),也没有借爱情之名(明和女孩)以隐蔽必须正视的残酷现实,但它对自己的忠实一面让我原谅了它的自恋,同时放弃了编织现实诉求的野心。影片在和自己的争斗中逐渐退回了内心,它终究只留存下一个虚幻的安慰和日本人永远解不完却乐得永远去解的孤独之谜。结尾,几个孩子消失在街面上,几乎就像消失在黑洞视界,不必去猜想的结局终于掉入了混乱的现实黑洞,就像当影片结束灯光亮起前,那一刻的黑暗就像是混沌之初。

 6 ) 《谁知赤子心》--我来过,我很乖

人类将情感付诸于语言,然后寄希望于他人从语言中理解自己的情感,但总有不可避免的偏差,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总有语言所不能承受之细腻,于是只有沉默,也唯有沉默竟成了心有戚戚者最恰当的沟通方式,在沉默的影像里感受人物欢欣与哀痛,直至痛哭,无可奈何的痛哭,在万千复杂的世界里,个体终究是微不足道的渺小,想起影片开始,短暂而过的镜头里,电车上蓬头垢面扶着箱子的男孩,原来开始即为结束,一如从未来过。
.
母亲嗫嚅的说着,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你们太自私了,明竟一时无措,似是自己犯了错误,于是黯然,看着母亲离去,再也没有回来。于是突然明白以前的欢欣竟是为了映衬与不幸间的落差,想起初搬来的夜晚京子幸福的说着,榻榻米好香啊,还有茂的调皮,小雪一脸的纯洁,而明则习惯性的笑了,那样的笑未曾开怀,像是刻意憋着,但终于从内心里绽开,融化在脸上。12岁,不多说话,看惯了母亲的离合,习惯于在母亲留下钱离去后,为弟妹们采购食物,生活一贯如此,似有很多个年头,或者能够这样也很好。
.
是枝裕和的故事开始的很奇怪,躲在箱子里的孩子,一个似未曾长大的女人却带着四个孩子,没有刻意的交待却勾起了观者的好奇,这是如何的关系啊,然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将故事生活化的展开,家里随意的几句家常,及明沉默的向的士男和游戏室男要钱,一家人的过往竟豁然明了,这符合了是枝裕和镜头的沉默与寂静,恰如侯孝贤《咖啡时光》里一青窃与浅野忠信的电话便交待了整个的人物关系,及一青窃怀孕的情况,水到渠成,几无破绽。原来孩子竟都是这个年轻女人的,但却有着不同的父亲。男人和女人们在荷尔蒙的控制下呻吟直至喷射,却未曾想过该有的责任,茫然的生下孩子,却带给孩子更多的茫然,对生命毫无留恋的芥川龙之介说过,亲子关系的建立便是人生悲剧第一幕的开始,往往另人心痛的真实,本该被呵护的年纪却苦苦的挣扎自己的人生。明怯怯地说,想要去上学,母亲却说上学又有什么用呢,只能远远地望着那些在校园里不懂实事的孩子,一脸钦羡。而京子也只有沉默的洗完衣服后,趴在榻榻米上轻压自己玩具钢琴的琴键发出向往的声音。诚然,我们不能在孩子出世前就坚定的确定其一生,不能保证其以后的爱情及事业,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其能否幸福的生活下去,这些不能成为阻止我们生下孩子的理由,但至少我们要确定自己该有的责任,要确定自己有敢于爱并为之付出的勇气,在即使最寒冷的夜里用体温呵护彼此的情感,让孩子在最艰苦的时刻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不顾一切的抛弃孩子,抛弃四个简单而又纯洁,未知事实的孩子,实在是太残忍了。的确,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但既然自己都未曾感到幸福,自己都未有努力去爱孩子的勇气,为什么还要生下他们呢?
.
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有着高畑熏经典动画电影《萤火虫之墓》的痕迹,小雪对巧克力的青睐恰如节子之于水果糖,在生日的夜晚穿着咯吱咯吱的鞋子被哥哥带去屋外,小心翼翼的从盒子里倒出最后一粒巧克力恍如节子隔世,这似乎也预示了其最后的结果。是枝裕和对细节的把握常常让人禁不住的赞叹,而正是这些并不引人的细节构成了影片的完美,母亲与明阳台上关于结婚的谈话加上明打电话给神奈川县山本家,如此简洁便告知了观者母亲的去向,京子指甲上斑驳的红色,曾泼洒在地板上的母亲指甲油的印记,及越来越凌乱的房间无不低语着时间的流去,对了,还有头发,是枝裕和还让母亲回来给他们剪过一次头发,多么强烈的反差啊,时光一去不再回,冬去春来,物是人非,再也回不到以前了。于是明小心地躲避着房东,带弟妹们去公园里洗衣取水,低着头忍受生活的戏谑,当明、纱希、京子、茂、小雪,提着水从公园回家的路上满面灿烂着玩着石头剪刀布时,是枝裕和隐忍的镜头所蕴含的巨大情感张力,使得我不常有着的心酸从小腹直冲上来,一时间呜咽不止,我明白他们此时的快乐,但由是这快乐更显出生活的艰辛,以及以后的悲伤,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茂不慎推下那个写有他们名字用来栽种花草的泡面盒时,我们确信那必是写着小雪的名字的,一个幼小且可爱的生命便如此无声息的消逝了,她静静的躺在席子上,只有指边点点的血迹。当明用仅有的硬币打电话给母亲时,不足的硬币带来了必然的遗憾,未曾与母亲通到话的明无奈的轻放下公用电话的听筒,背影里满是观众的哀伤。明和纱希沉默的埋葬了小雪,当在超市里为小雪买她再也不能吃到的巧克力时,未知事由的老板笑着对他们说,买这么多,去旅行啊。擦肩而过却是人类从未互通的情感,我们的痛苦或者仅仅是别人的玩笑,世界真的很大,个体无力且渺小。
.
最喜是是枝裕和的结尾,母亲依旧没有回来,明依旧带着弟妹们去公园取水,去超市里接受些好心人的馈赠,当然还有纱希,这个韩英惠饰演的女孩也必有其自己的故事,只是导演没有细说了,不然怎么会有如《疾走》里一样的阴郁呢,只是这时,她知道有人需要她,于是也会有灿烂的笑。生命如常,从不会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唯有死亡,也只有死亡。突然想起以前一个早逝女孩的墓志铭,我来过,我很乖,只是觉得也应该写在小雪的墓上。
.

 短评

看完以后,也还是沉默,没有煽情的眼泪,没有明显的愤怒,就和这部电影一样,平静的说一个难过的故事,但没有一个人流泪,甚至连埋怨都没有。被抛弃真的很可怕。

6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还是喜欢早期的是枝裕和,不带煽情的写实就像扎进心脏的一根针,让人刺痛到无解。少年柳乐优弥的眼睛太传神了,像是有很多话、又像什么也没说,担当得起戛纳最年轻影帝。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为什么一部如此沉重哀伤的电影,要用如此平淡甚至轻快的笔调来描述?无法上学、无人疼爱、停水断电、缺衣少食,甚至最后面临死亡。但是不是日复一日的生活会让我们变得麻木?亦或者是变得坚强。一人でも生きている。

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四个孩子的求生记录,讽刺地展示了在文明社会中,文明就在身边崩溃却无人知晓的一面。很流畅,一点都没有炫技的意思,所有手段都是为了故事服务。服装和道具的变化营造出了一户人家生活崩裂的过程,让人心悸。柳乐优弥后来长裂了。娃娃音的江原由希子扮演遗弃孩子的自私妈妈,很是贴切。

13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明明有光,光裡卻有無盡的暗。無語卻哀傷,是結束那一刻最真實的感覺。

18分钟前
  • 愛永
  • 力荐

真是可爱的孩子啊。从《距离》之后,是枝裕和的电影就越来越生活化,有些纪实的风格,琐碎的生活细节,两个小孩甚至算不上表演,即兴发挥的表演也让这部电影充满了生活气息。更难得的是,面对这种狗血的题材,是枝裕和却并没有煽情和大喊大叫,只是让所有角色一起忍耐、承受着,连同观众一起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意识到yuki已经死掉的那一刻,我一连说了十几个shit。难过却哭不出,像是被谁狠狠打懵了,完全不知该如何反应。

27分钟前
  • Mia
  • 力荐

难受死了。用这种小清新风格表现如此悲凉的故事,心在流血,欲哭无泪。片中仅仅出现了一滴眼泪,还是狠心的妈妈的。最可怕是“真实故事改编”几个字。

30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寂寞放入时间,死生藏进四季。你怎么不来玩了?问出的都是寂寞离散;这就算告别吗?道尽的皆是生死喜悲。泡面桶种下了盛与衰,行李箱藏匿着生与死。头发长了蜡笔短了,寂寞随季节更迭;灯泡暗了蜡烛亮了,生命与时光流转。日复一日无所事事,只好承载思念。最好的一次是枝裕和,最残忍的一场成长悼念。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家中早已经没有了妈妈,生活早已经很拮据,水电早已经停了,今天吃过的泡面汤要留作明天拌饭,喜爱画画就画在水电停用通知单上,从公园偷水饮用,把摔死的妹妹埋掉......这一切,都没有人知道

39分钟前
  • 海獭
  • 力荐

身为人母居然能无耻到这个地步也算奇观一件

42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艾小柯写的:两个十几岁的孩子,白衣服上沾了泥巴,迎着微曦的曙光,在空旷的早晨一语不发的从黑暗走向黎明,耳边响起的是《珍宝》的歌声:“姗姗来迟的春光,让人深吸一口气……我逐渐成长,没有人可以亲近……”——这段情节最美了

4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我的平常生活就是他人的幸福

48分钟前
  • 暗中清醒
  • 力荐

埋葬妹妹时,黑暗中特写哥哥微微颤抖的手,那是一双12岁男孩的小手,它将土慢慢撒到箱子上。死亡的主题再次让人动容。真正理解的生命的人不会在死亡面前别过头去,真正勇敢的人即使在不断的失去中也能找到安顿自己生命的力量,但当这种坚韧出现在这些无人知晓的孩子身上的时候,却只让人感到生之残酷

49分钟前
  • susiehan
  • 力荐

可能是我看过最压抑的电影了吧 在明亮的空气中绝望却找不到出口

50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为什么可以把抛弃和压抑拍得这么美,这么安静。小小的生命被装在箱子里,带进这个家,最后又被拖了出去,连同箱子一起埋葬,无人知晓。“单亲妈妈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吗?” 希望世上不要再有问出这样残酷问题的母亲,既然将无辜的生命带来世上,请守护他们到底吧!

52分钟前
  • 37°2
  • 力荐

男孩一次也没有掉过泪,你看见了吗。

55分钟前
  • It's OK
  • 推荐

初工作时认识一位同事,有次一起出差时他忽然对我说起,他从小是被遗弃的孤儿,曾在垃圾堆捡废品为生,那是个夏天,他说话时常走在我前面,白衬衫上有星点的汗印。昨夜看此片,明在午夜霓虹中奔跑的身影,又让我想起他那件刺眼的白衬衫,一瞬间心酸莫名。这些,都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真实的人生啊。

59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对于成人世界的不信任在电影中几乎无处不在——妈妈,爸爸们,房东以及房东太太,便利店的店长,援助交易时的男人……

1小时前
  • 沉歌
  • 力荐

两个多小时一直是非常压抑,却找不到释放情绪的出口——就像里面的孩子一样,从黑暗到黎明的机场,生死的告别也未有一滴眼泪。(当然那首歌的歌词太残酷了)无人知晓,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属于每个人的最平常的生活也是他们不敢奢望的宝物。细节好美啊,是枝裕和真是。。。唉。。。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